什么是弱视?
众所周知,由于视觉还没发育,外界的人或事物在新生婴儿的眼里是虚无缥缈的。
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当外部图像在视网膜这一屏幕上开始从枪版、标清、超清的清晰度逐步晋级,这些图像同时也会刺激视觉神经中枢的发育,从而儿童就能逐渐看到高清甚至蓝光级别的影像。
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视觉存在差异,3岁以内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双眼的视觉发育在6~8岁成熟,7~8岁以前的儿童正处于视觉发育的敏感时期[2-3]。
这才让学龄前的儿童成为弱视这一“视觉迷雾”有机可乘的目标,让他们“看得云里雾里”。
弱视也被称为懒惰眼(lazyeye)。当儿童的一侧眼睛出现斜视、高度屈光不正(远视、近视及散光)、屈光参差(两眼度数相差超过度)、形觉剥夺(如白内障或眼球被眼皮遮蔽)等现象,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龄人的视力时则称为弱视,此时眼睛并无结构性异常。
弱视可发生于一侧或双侧眼球,双侧弱视更常见于双眼高度屈光不正的儿童。有斜视或弱视家族史的儿童发生弱视的风险更高。
以前,弱视的诊断只以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作为标准,目前研究认为弱视的诊断不能以单一数值“一刀切”,而是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和视力检查的方法。例如,5岁的咘咘的正常视力应达到正常下限0.5以上[1-2]。
弱视可能带来的最大危害是永久性视力丧失,这主要源于未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一侧弱视也可能增加对侧正常眼的视力受损风险。弱视儿童终生视力受损的风险超过1.2%,大约2.9%的成人永久性视力缺失是由弱视引起的[4-5]。
除此之外,视力障碍以及佩戴眼镜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同侪压力、欺凌和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