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三届华厦眼科国际论坛期间,医院集团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潘美华教授发表了题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诊疗体会》的演讲,并在第一时间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记者的采访,与我们分享了她在急性内斜视诊疗方面的宝贵经验,最后,潘教授结合该病的发病特征,还对现在的青年人提出了专业的用眼建议。
急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
急性内斜视的临床发病特点最典型就是急性发病,患者常常以复视为主诉前来就诊,伴有内斜视。
在临床诊治中,首先要做的是详细了解病史,了解有无疾病发生的某种诱因;接下来要做一些相关的检查,如:眼科的常规检查,眼肌的专科检查、检查视觉功能是否存在有缺陷等,还要排除颅脑神经系统和眼眶部的疾病,MRI影像学检查非常重要。
通过检查会发现,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患者,通常除了视物重影意外,伴有眼位的内偏斜,眼球各方向转动不受限,看远的时候双眼复视像距离比较大,但看近时距离比较小,甚至不表现出复视。此疾病会给患者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使患者不能正常的阅读、书写、开车、走路,准确抓物等。
分型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可分为三种类型。
Ⅰ型(Swan型),常因遮盖单眼或单眼视力下降,双眼融合功能下降所致。或者是远视屈光状态没有矫正,双眼视力不平衡的原因。
Ⅱ型(Fanceschetti型),表现为斜视度数角度大,偏斜明显,此类患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Ⅲ型(Bielschowsky型),主要病因是轻中度近视相关。近距离用眼,诱发调节性辐辏过度导致眼的集合与分开不平衡,外展融合力不能克服内直肌张力而引起内斜。
治疗
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合于发病早期或身体状况不适应手术治疗的患者。
常用的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配戴压膜三棱镜和A型肉毒素眼外肌鞘内注药术。
1、配戴三棱镜利用三棱镜的光学原理,通常按看远三棱镜中和最大斜视角的1/3开始试戴,给予主观感觉最佳的最小三棱镜度。
实际操作中一般将三棱镜置于主斜眼或非主导眼,双眼分别试戴,部分患者置于主导眼后,双眼视觉更平衡,耐受更好,临床实践中应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而对于斜度较大或单眼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将三棱镜平均分摊于双眼。
2、A型肉毒素肌鞘内注药术
适用于早期、急性、角度比较大的内斜。这也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治疗手段,通过对强侧的肌肉注射药物使其松弛,肌肉松弛两眼就能够实现平衡,在疾病的修复过程中双眼复视现象就能够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在疾病的修复过程中,防止对抗肌的肌肉挛缩。
二、手术治疗
潘美华教授在手术中
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筛选,根据斜视的类型,患者的年龄(5岁前发病,要尽早手术)和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否愿意坚持戴压膜眼镜),病史的长短来综合进行择期手术考虑。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跟一般的水平斜视没有太大区别。手术方式通常就是减弱单(双)内直肌、加强双眼直肌以及单眼退截手术。
对青年人的建议
潘教授此次在华厦眼科国际论坛上分享的两个病例,都是年龄20-30岁之间的青年人,都是近视患者、都是工作性质在一个长时间近距离面对电脑、都是喜欢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本是一种发病率相对偏低的疾病,但在近期以来,门诊接二连三的接诊到此类患者不少,有增多的趋势。
潘教授认为随着电子科技产品的发展和使用,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模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年轻人更多使用和痴迷。因此建议,广大青年朋友,尤其是有屈光不正的患者,平时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近距离过度用眼,使用电脑、手机进行工作、学习和娱乐时,要弛张有度,爱护好自己的眼睛,不要等到眼睛受损了,才知道后悔。经过治疗的眼睛终归不如健康的眼睛好用。
专家简介潘美华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院集团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分会视光学学组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眼病防治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厦门眼科摇篮示范基地负责人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斜弱视、小儿眼科专业的临床及应用研究工作,兼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及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对成人及儿童各种类型的斜视,包括特殊类型斜视、复杂性斜视的手术治疗;低龄儿视功能发育性疾病的筛查及治疗;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治疗等方面有着深入的临床研究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年在福建省内率先开展了斜视显微微创手术技术,关于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曾受邀在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做专题讲座,其创新性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认可。率领的团队目前年门诊量达10万余人次、年手术量2千余台。先后主持和参与福建省、厦门市科科研课题立项6项,《斜视诊断详解》、《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及临床应用》专著编委,近期在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曾先后赴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进行参观学习和国际眼科学术交流。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