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了,小雨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平时走路很快,目不斜视。可跟在后面的小雨,却总是会被周围的很多热闹事所吸引,一会看这里,一会看那里。有一次,小雨忍不住问爷爷:“爷爷,每次您走路都那么快,只往前看,怎么这么着急呀?”听罢,爷爷给小雨讲起了其中的道理。
老辈儿人的生活中,对平常走路也是有规矩的,即“走如风”。走如风?脚下生风,那不是哪吒吗?谁脚底下有风火轮呀?
其实,“走如风”只是象征性的一种说法。一阵风走了,一阵风又吹回来了。意思是,走路,就像走路的样儿,挺胸抬头,大步流星,不要东张西望,不能走着道儿心里还想着事儿、分心、走神儿。也不能打打闹闹,相互追逐。这就是长辈给孩子们立的规矩。
以前的路,不像现在这么平整,当年,房子的四周几乎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这种状况。那会儿,路边的电线杆子特别多,那些电线杆大都是松木的,手一摸,全是小毛刺儿。如果走路不加小心,像现在城市青年中走路看手机的“低头族”,保不齐会撞电线杆子上。所以,当长辈的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走路不能东张西望,出门儿干什么事儿,快去快回。
大家可能都知道,有句俏皮话:“小孩儿打醋,直来直去。”原来大一点儿的地方都有“合作社”,所谓“合作社”就是商店,门脸儿不大,但副食、百货、鱼肉、蔬菜、针头线脑儿,无所不包。因为离家门口儿很近,所以买酱油醋什么的,大人就让小孩儿去了。
那会儿的酱油醋都是散装,瓶装很少。小孩儿打酱油醋,直接拿瓶子、碗。孩子大都贪玩儿,而且瓶子碗怕磕碰。此外,通常大人让孩子打酱油醋大多是菜都切好了,等着上锅烹炒急用。所以孩子出门之前,当长辈的都要嘱咐几句:“买了东西麻利儿回来,在外边别贪玩。”所以孩子们打小儿就养成了买东西直奔“主题”,买完就回家的习惯,所以走路从不东张西望。
走路如风,不东张西望,不低头走路,显然是老规矩。原来的城市大都很安静,街面上见不到多少汽车,更甭说胡同了。路上的行人也很少。胡同里的路灯昏暗,冬天,晚上八九点钟,出门儿就几乎见不到人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女孩儿晚上出门都胆小,得找个伴儿,这规矩就更适用不过了,快去快回。
时过境迁,现在的城市跟原来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了。出门走路还真要东张西望。到处都是车流和人流,您走路不张望还行?但是,这个老规矩,也没完全过时,走路要东张西望,是让您瞧着点儿车,注意安全。走路不能东张西望,是让您一门心思走路,别张望马路边的热闹事儿、分心,都是为了您的安全。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