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国际眼科》杂志年11月第19卷
研究团队:医院眼科及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视能科研团队)等
作者:闫春妮曲晓瑜郅瑛王昞宋金鑫阎丽
被研究对象:选择-06/-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4.3~14(平均6.6±5.9)岁。按弱视程度分组,轻度弱视8眼,中度弱视32眼,重度弱视7眼;训练时间3mo为一个治疗疗程,所有患者经过3mo或6mo的训练
弱视是一种视觉发育异常性疾病,往往由视觉敏感期的异常视觉经验引起。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和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者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差眼为弱视,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最常见的类型。
视力是临床上弱视评价的主要依据。然而弱视的视功能损害不仅包括视力,还包括空间对比敏感度、轮廓整合能力、运动感知能力、立体视觉等。所以弱视的治疗不能仅以提升视力为目标,还应建立更全面的视觉功能。本研究针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和立体视的治疗结果,以及两者间结果的差距展开讨论。
被研究对象资料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的标准,选择-06/-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4.3~14(平均6.6±5.9)岁。按弱视程度分组,轻度弱视8眼,中度弱视32眼,重度弱视7眼;训练时间3mo为一个治疗疗程,所有患者经过3mo或6mo的训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1、治疗后视力和立体视结果
治疗后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患者为19眼(40%),治疗后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达到%者44眼(94%),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正常通过者28眼(60%);静态0阶近立体视为″者13眼(28%),静态0阶远立体视达到″者为0眼。
?2、视力与各级立体视比较
视力提升是否有效与2阶立体视提升是否有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6,P<0.01);视力提升是否有效与1阶立体视提升是否有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2,P<0.01);视力提升是否有效与静态0阶近立体视提升是否有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9,P<0.01);视力提升是否有效与静态0阶远立体视提升是否有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3,P<0.01,表1)。
?3、视力基本治愈患者的立体视治疗情况
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19例患者中,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正常者18例(95%),动态1阶精细与粗糙之间的立体视正常者17例(89%),静态0阶近立体视正常者12例(63%),静态0阶远立体视正常者0眼。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提升程度与立体视改善程度表现不同步,视力达到基本治愈的患者立体视功能并未达到基本正常,故应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