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的鉴别诊断
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的最主要鉴别点在于有无眼球运动障碍。两者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动眼神经麻痹
支配眼外肌的脑神经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动眼神经是支配眼外肌的重要神经,它支配的眼外肌数量最多。
1.先天性较为少见。
2.微血管病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其中糖尿病眼肌麻痹中动眼神经麻痹占多数。
3.后交通动脉瘤由于后交通动脉瘤的位置及生长特点,压迫动眼神经时瞳孔神经纤维易受累,而且患者常有突然爆发的或间歇性头痛及眶周疼痛。
4.脱髓鞘疾病。
5.头部及眼眶外伤外伤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动眼神经的损伤,头部外伤所导致的动眼神经损伤多由脑与颅骨的相对移位,使动眼神经直接受牵拉或撞击于硬脑膜边缘及颅骨上所致。
6.颅内感染或炎症。
7.肿瘤中脑、脑桥背部肿瘤可损害动眼神经核。某些颅内肿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间接压迫动眼神经。
1.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图10-1)
(1)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2)瞳孔散大并固定。
(3)代偿头位:当上睑下垂遮盖瞳孔时,患者不能感知复视,故无代偿头位;不完全性上睑下垂时,患者可有代偿头位,即面部向受累眼对侧转。
(4)较大度数的外斜视并伴有小度数下斜及内旋。
(5)患眼内转、上转和下转功能障碍。
2.部分性动眼神经麻痹
(1)眼睑和瞳孔可受累或不受累。
(2)可影响一条或多条眼外肌,上支(上直肌、提上睑肌)或下支(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和瞳孔)可单独受累;动眼神经所支配的每条眼外肌也可以单独受累,但非常少见。
1.先天性外斜视见于儿童,发病一般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也叫婴幼儿性外斜视,其临床特点是外斜视度数较大,有时患儿不能配合检查,可能表现为眼球内转不到位,但可通过娃娃头试验来鉴别。因此,先天性外斜视与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的鉴别要点是:眼球内转、上下转均无异常;无上睑下垂和瞳孔大小的异常。
2.间歇性外斜视病程较久的间歇性外斜祝可合并下直肌功能不足,但与动眼神经麻痹最大的鉴别为前者能控制正位,斜视呈间歇性的特点,水平斜视度在各个方向上是相等的。
3.眼球后退综合征II型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患者在第一眼位时表现为外斜视,且眼球内转受限,经常误诊为动眼神经麻痹。其鉴别要点为,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眼球内外转均受限;眼球内转时多合并眼球后退,睑裂缩小,外转时眼球前移,睑裂变大;有部分患者在眼球内转时出现异常运动,如上射或下射。
4.眼眶外伤所致的限制性斜视当眼眶外壁骨折造成外直肌嵌顿,造成眼球内转限制。但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外直肌嵌顿的阴影,被动牵拉试验呈阳性结果。
5.甲状腺相关眼病由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最先累及内直肌,所以该病常合并有外斜视的出现;又由于该病在进展过程中几乎波及所有的眼外肌,所以在临床表现上与动眼神经麻痹有相似之处。
其临床鉴别要点是:患者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表现有眼球突出、睑裂增大和眼睑的后退和迟落,实验室检查可发现T3、T4的异常,影像学检查可见眼外肌呈梭形肥大,被动牵拉试验阳性。
1.药物及非手术治疗
(1)治疗原发病:对于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神经科检查以及内科疾病的筛查。由于动眼神经麻痹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一般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多见,所以对于原发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2)辅助药物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使用如维生素B.、维生素Bj2、肌苷、三瞵腺苷、辅酶等药物,可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
全麻痹的患者,可出现外直肌的挛缩,可早期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进行外直肌肌腹内注射,使其暂时麻痹,既可减轻或消除复视,又可保护外直肌,避免其发生纤维化。该药物作用可维持数周到数月,根据病情可多次注射。
(3)非手术治疗:对于不能耐受复视的患者可做单眼遮盖,斜视度数较小的可配戴三棱镜矫正。
2.手术治疗
(1)治疗时间:一般对病因和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才考虑手术治疗。且上睑下垂的矫正手术应当在斜视手术之后进行,以避免因患眼下斜视所导致的暴露性角膜炎。
(2)手术治疗的原则及方法:根据肌肉麻痹的程度,减弱内直肌的拮抗肌(外直肌)的力量,加强麻痹肌的力量。
一般动眼神经麻痹分为完全麻痹和不完全麻痹,对于完全性麻痹的患者手术治疗很困难,因为受累肌肉太多,手术的目的只能改善第一眼位的外观,术后眼球运动仍然很差,患者也因此很难恢复双眼视功能。采取的手术方式为: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内直肌超常量缩短。
对于部分麻痹的患者可采用外直肌的适当减弱,内直肌适当加强的方法,以消除或减小正前方视野内的复视。如有下方视野有复视,眼球下转不足时,还可加强受累的下直肌,减弱对侧眼酌下直肌,达到消除或减小下方视野复视的目的。
福盛康|眼视光
一家专注视光教育与仪器研发的企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