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显承的《竹枝词》写道:“遥怜十景试春游,东岭迢迢一径幽。记得碧门村口去,篮舆轻度到杭州。”
从杭州出发,公路逶迤刚进入安吉,道路两旁都是苍翠欲滴的竹子,你会感到山风清凉,大气滋润,天色忽暗,竹香清幽。看到的是挺拔的毛竹,生机勃勃的竹根;听到的是阵阵竹涛伴着潺潺流泉,和着啁啾鸟鸣的大自然交响曲。幽闲、安逸,让人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境。竹林深处,人群首尾不相见,真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就是这样一片竹林,让安吉扬名天下。也正是这样一片竹林,是我们祖辈、父辈,以后也是我们这一辈,我们下一辈子都要守护的竹林。
记忆中,我的父辈穿梭在竹林里,从朝雾到晚霜,整日在一片日渐贫瘠的山林里或砍伐,或挖掘,从年青的少年一直劳作垂暮的苍年,几乎踏遍了每一座山头,也踏遍了竹林里四季轮换的青草和衰蒿。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心园与家园的距离,一直行进在渴望和寻求之中。到底在寻求什么?我的长辈一生也没有弄清。他们只知道,祖祖辈辈流传的话:劳动吃饭,靠山吃山。对他们而言,生活无外乎伺候土地,种点庄稼,养活牲畜,以及空时可以在竹林里打转,如果可以挖到竹笋,那就是一顿鲜到极点的美餐。他们住过最简陋的茅房,茅房没有一扇窗,只有一扇门可供进出。也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盏。人和牲畜用一道栅栏隔开,人的呼吸与猪的呼吸几近混合,猪槽和锅灶紧紧相连,那就是生活最完满的状态。
到底,人是“聪明”的——靠山吃山,大片的竹林倒下,一股股酸馊的废水流出,一条条精致的竹席形成,人们的腰包终于是鼓起来了。茶语饭后,说话的音调敞亮,走路时挺胸抬头,见人目不斜视。不管怎样,经济发展是好东西,谁还会嫌弃它呢?不管经济是如何来的,到了自己手里就是自己的了。
然而,日子久了,人们又开始追忆那些在竹林里转悠的日子。老人们总是在叹息:“现在这日子吧,是比以前好过了,可是你们看看,这河水又酸又臭,山上到处坑坑洼洼,难得长了几根竹子都是歪歪斜斜的。靠山吃山,山快要靠不住啦,以后该吃啥呦?想当年……”
终于,有人站了出来。很快,一个秘密在安吉悄悄地流传开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乎是一夜间,行动迅速的安吉人,背起锄头拿起镰刀走进竹林,从朝雾到晚霜,整日在竹林里里或砍伐,或挖掘,几乎踏遍了每一座山头,也踏遍了竹林里四季轮换的青草和衰蒿。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心园与家园的距离,他们知道,祖祖辈辈流传的话:劳动吃饭,靠山吃山,吃山先养山。一片片竹林绿了起来,一块块山林肥沃起来,一座座农家乐依着竹林建起,一个个生态旅游点兴旺起来。走在安吉任何一个地方,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绿,那参天耸立的绿,那丝丝屡屡的绿。
这片绿色的竹林成了一座界碑,象征着安吉绿色经济的腾飞,昭示着一个乡村经济和历史的转型期的到来。
安吉的竹山都不高,不像泰山一样雄壮;这里的山也不奇,没有桂林的山一样千姿百态。它只是一座连着一座,满山遍野长的都是竹子,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慕名而来的人们总是把眼光只放在那苍翠迷人的竹子身上,而忽略了它们。但他们一直默默的奉献着,给竹海提供最充足的养分,给人们展示安吉竹海最美丽的一面。他们就像我们的父辈,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辛勤劳作一辈子,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守住了这一方绿地,而我们请一定要记得,守护好这一片绿竹,这一座青山,就是守护好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