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尔山是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跨今天的湖南省凤凰、吉首、花垣,贵州省松桃等四县。方圆三百多平方公里。海拔——米。是红苗聚居地。乾嘉苗民起义()平定之后,清朝政府采取了以苗治苗的民族政策,腊尔山被隔离成一个独立的苗族聚居区。在中国最近一百多年的快速近代化进程中,当许多地方少数民族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汉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从而产生民族文化边界不清等现实特点之际,这里的苗族文化却非常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今天,一批腊尔山精英人士,怀着保护与弘扬苗族文化的使命、以及回报故乡的情怀,在腊尔山组建了“腊尔山台地农民有机产业协会”。开启了对腊尔山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利用的浩大工程。为了配合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发活动,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东北大学中国满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了一个“腊尔山苗族文化研究””的课题组。拟对腊尔山进行长期的田野观察与文化总结。年7月中上旬,课题组对腊尔山进行了第一期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我们把这些资料分期发表出来,以与大家共同分享。
年7月9日,在谭必友教授的安排下,包括了自己在内的5名湖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组成了腊尔山红苗文化研究课题组,来到腊尔山做田野调查。12日中午,我们从夯卡村调研回来,路过两林乡,坐在车窗处的小伙伴便大声叫了出来:“看!有人穿了一套嫁衣呢!”。那惊喜的态势,无异于见到了一颗巨大的流星从眼前划过。
路遇盛装女子
于是,我们连忙要司机小龙哥停下车子,下车去欣赏一番。那盛装女子知晓我们的来意后,也欢喜地说道:“你们真幸运,能够赶上一场传统婚礼。”待告知要明天中午才举行婚礼后,我们再次启程,前往下一站。只是,我的心却一直被栓在了那儿……
第二天,我们继续前往夯卡村考察他们的异地搬迁工程。待完成后,便立即驱车前往两林乡。因为小龙哥有些私事需要处理,我们便要求自己前往观看。于是,我们来到了他所指的新郎家。“本应当锣鼓喧天才是,怎么这么安静呢?”我纳闷道,“难道走错了地方?”同行的人建议去问问别人。可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只好沿着小巷继续向前走,终于在巷子深处找到了一个人。李师兄便走过去询问,被告知:地点没有错,但是要下午两点才开始。
虽然还有足足两小时,我们却都选择了等待。
终于等到了两点。我们又去到新郎家,却发现仍没有锣鼓鞭炮,只是家门口多了些人。他们每个都有一块通红的毛巾,或别于腰间,或搭在身上,或拿在手中。他们都是来帮忙的。我们再次将此行目的如实相告。这次被告知,婚礼打算3点开始,且先在女方家举行。因为新郎新娘同寨,两家相隔不过一里路,我们便又赶往女方家里。
当我们来到女方家时,只见门前的小院里早摆了两顶大红花轿,人明显比新郎家那边多,显得熙熙攘攘的,差点把唢呐声也都掩盖了。
唢呐师傅正在吹奏
从如今的现象看来,婚礼是不可能马上举行的了。于是,我又继续耐着性子等待。等待中,我向旁边的大叔问道:“你们这儿的接亲时间都要这么晚么?”“不是的。我们这边有两昏(早昏,黄昏)的说法。早昏,也就是天欲亮而尚未亮的拂晓时分去接亲;黄昏则是傍晚时候去接亲。如果新郎新娘两家挨得很近的话,可以五六点再去接亲,接回来就直接入席了。”
下午三点,在我们焦急地等待了一小时后,几十个竹编小背篓从寨子各家中汇聚到了新娘家中。前来帮忙的老奶奶与阿姨们在每个篓口上都系上一根长一米左右的红绳子,并在背篓后面贴上一个红纸黑墨的“囍”字,然后将作为嫁妆的被子,用红绳捆在背篓口上,并送到屋外的院子中。本来较为宽敞的院子,如今已经快被火红的背篓占满了。
大家帮忙准备背嫁妆的背篓
唢呐再次响起了欢快的曲调,似乎意在提醒新娘快要启程了。我被这古老的乐器声吸引了过去,但见两个唢呐师傅(一个穿着苗家服饰,一个穿着大众化的T-恤)在门边坐定,手里握着挂着一段红布的已被磨得光滑玉润的唢呐,卯足了气,用力地吹着,脸都挣得通红,好像是为了这大喜的日子添些喜庆。
这时,众人期待已久的新娘在二十来个盛装打扮的伴娘的簇拥下从里屋走到外间,在房中站定。她头没有盖红帕之类的,打扮与伴娘们无异。如果不是“众星捧月”的话,我们还不敢确定她就是新娘。她的后面,是早已摆放好的神案。神案上面,摆设着一盏煤油马灯与两个猪头。据专门从事民俗研究的石老师说,神案上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盏煤油马灯,两个猪头。马灯是用来辟邪的,鬼神怕光怕火,自然就回避了;猪头则是用来感谢双方所请的媒人的。
摄像师正在婚礼现场摄影
唢呐声渐渐小了下来,众人的目光集中到了婚礼的主角身上。于是,我正好逮住时机向唢呐师傅请教:“大叔,您吹的这个曲子叫什么呢?”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意外:“我也不晓得,是师傅告诉我的,在喜事上要吹这个。”我难免有几分失落,只好道了谢,掉转头,将目光投至屋子中央。
此时,男女双方所请的歌师都分别来到二人身边站定,开始了他们的表演——对歌。歌师旁边,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二十来位伴娘有秩序地围成了半圆。
我自然是一个字也听不懂的,只是觉得歌唱的调子确实很新鲜,并不免带有丝丝悲伤之意。我很好奇他们唱的都是什么内容,于是询问了身边好几个年轻人,然而,他们无不摇了摇头。其中一个姓龙的小哥说:“我们早就认不到了,只有老人家会唱了。他们每唱一个字都要拖很长,跟我们平常用于交流的苗话有很大差别呢,我们当地人年轻人都不喜欢了。”
原来,这些苗语歌曲,因为曲调较为沉闷,已经吸引不了年轻的一代,所以他们都不学了。(后经湘西民俗研究专家石咏告知,女方家的歌师说的无非也就是祖先迁徙繁衍的不易,分别时的不舍,以及谦虚地说自己的女儿不贤惠,希望夫家多多包容,耐心教诲等;男方自然也会谦虚地说自己家境贫寒,不能给女方较为富足的生活条件等。此外,男方也要诚挚表态,做出“定会多家照顾儿媳妇”之类的承诺。)
说到曲中不免有几丝凄凉,这话显然是对的,我们从新娘脸上便可以以得到核实。你看!几轮歌声过后,新娘已经让泪水湿润了双眼。而父母亲自对女儿说的几句话,更是让她泣不成声。虽然她没有哭一段书本中记载的那些哭词,但这算作哭嫁了吧。
对于哭嫁,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只是一个仪式,而我却认为,此中也是饱含真情。今日一别,就标志着少女生活的结束,她再也不大可能与兄弟姐妹们一起无忧无虑地嬉笑打闹了,稚嫩的肩上,即将担起了一个新家庭一半的担子。更有甚者,就是新娘还会对这个尚未形成的家庭有着一种隐隐的忧虑,比如,婚后能否过得和顺,与公婆丈夫是否能够相处融洽……
等歌师唱完、母亲交代完后,那不知名的欢快的唢呐声又响了起来。这下真的要出发了。
新娘在父亲的陪送下走出堂屋
伴娘门在摄影师的指挥下,变换了队形。他们沿着大门两边站成两行,一条从神案到大门口的通道便在中间形成了。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将神案上的马灯(据民俗研究员石咏说,这盏灯与下面所提的红伞都是用以辟邪的)提起,开始往门口走来。接着,新娘被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用一把红色伞遮着,由新郎牵着走了出来。接着,便是伴娘有秩序地跟了出来。只见新娘进了第二顶花轿,紧跟着走出来的伴娘中的一位快步走上了第一顶花轿。
提马灯的小男孩
起轿
这时,爆竹鞭炮纷纷响起,把一切声音都压了下去。花轿被缓缓抬起,跟着提油灯的小男孩走在队伍的前方;大队的伴娘也跟了上去;那几十个小背篓由男人们一个一个背起紧随伴娘之后;走在最后的,便是新娘亲属以及看热闹的人们。
婚礼现场
婚礼现场
正从堂屋走出来的盛装伴娘
当浩浩汤汤的队伍远离了娘家时,家这边的爆竹声渐渐停了。只见院中有一个火把燃烧着。这时,唢呐声和着伴娘们满身银饰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人们的嬉笑声才渐渐传入耳中。虽然略显嘈杂,却都充斥着喜悦的氛围。
我自然也在队伍中或奔或跳,或看或照,乐不可支。不知不觉,我已经奔到了队伍前面,靠近了一位伴娘。
送亲路上
送亲路上
为了缓解尴尬,于是我便与她攀谈起来。“今天确实很热呀!”我看到她头上也有了涔涔汗珠。“是的呢!”她非常同意我的看法。“看你们穿这么厚的衣服,裹这么厚的头巾,还有这么多的银饰,一定更热了。真羡慕坐在轿子里的那个伴娘,都不用走路了!”“轿子里那个伴娘哪里是想当就当的!”“这里面还有什么规矩么?”“需要儿女双全(有儿有女)的妇人才能担任。”
我不禁大为吃惊。汉族婚礼上的伴娘,必须是尚未出嫁的女子,而这边竟然要求她是已经结婚了的并且儿女双全的妇女。
我忍不住再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找一个已婚妇女呢,还要让她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她的回答让我非常信服:“我们这以前土匪非常猖獗,经常会有抢亲的事情发生。据说有一次,一户人家嫁女,他们便找了一个年过中年的妇人作为伴娘,让她坐在第一顶轿子里,走在队伍最前面。新娘则坐在第二顶轿子里。走着走着,便遇到土匪了。他们把第一顶轿子直接抢走了。等他们走了很远后,再打开轿门看,却发现里面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妇人,于是自认晦气,把伴娘放了。这边,新娘已经被快马加鞭送到了新郎家。于是,从此,这一做法便流传下来了。”她又补充道:“至于要儿女双全,也就是图个吉利嘛,希望新郎新娘有儿又有女的意思。”
我边听她说着,边往队伍最前头打量,竟然没有发现新郎的身影,不禁纳闷,于是又向她问道:“难道在苗族婚俗中,新郎不需要迎亲的么?”她的的回答非常肯定:“不需要。”
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队伍一直马不停蹄地往新郎家赶,送亲的人们也丝毫不觉得累,脸上依旧挂满了喜悦。
据石叔说,这种喜悦要到男方家设拦门酒的地方才算是达到高潮。因为这次的拦门酒与女方家的拦门酒相比,更具有随意性、娱乐性。
在接亲前一天,男方要送酒水饭菜到女方家,让女方用以宴请自己的亲戚,同时还要送去女方嫁衣上所需的银饰。但是,在进门之前,女方家会设置拦门酒,由两方的歌师或媒人进行交涉,等探明男方确实是诚意非常,并且饮上几杯酒后,方可进入女方家中。这一过程是很严肃正式的。
但是,男方家的拦门酒可就随意多了。不仅歌师或媒人可以以苗歌周旋,一般的年轻人也可以参与进来,以歌声刁难对方。于是,本来相互陌生的年轻小伙与姑娘便可趁此机会熟悉起来。如果男女相互有意思,就有了下一步发展的可能。这似乎是边边场的延伸,也像汉族婚礼中的抛捧花。
正因如此,年轻人们都很喜欢参与这一环节。据说,有的拦门酒要闹上三四个小时呢!只可惜,现在正是六月天气,此地的青年男女多在外打工,这种高潮就无缘一见了。
突然,前方出现了一队着盛装的妇女,手里牵着一条红在路上一字摆开。原来,我们已经绕着小镇走了一圈,来到新郎家了。这时,只见轿夫们迅速加快了脚步,迅速甩开了后面的队伍,穿过了拦路的队伍,在新郎家门口停了下来。后面送亲的队伍这才反应过来,也大步赶去,却被拦了下来。于是,两边的歌师都来到队伍前方,拉开了对歌的仪式。这就是男方的拦门酒了。
男方拦门酒
我则偷偷绕过拦路的人,去观察前面发生的大戏。
只见两顶花轿一左一右地停在了大门口。
这时,方见新郎从屋里走出来。恭候左边轿子里的伴娘走出花轿后,他便揭开了新娘的轿帘,并深情地往里探视了一眼,然后伸出双手,把新娘缓缓接下轿,又蹲下自己的身子,反手把新娘搂在背上,踏进了大门的门槛,上了楼,到床边才把新娘放下来。床上,还是空空的,没有铺上被子,也没有用枣子、花生、桂圆以及瓜子等摆成的“早生贵子”字样。由着跟着上楼的人们恭喜一番、喧闹一番后,新娘新郎也下楼去招呼客人了。
这时,路上的拦门酒仪式还在继续。这次没有年轻人的参与,都是老歌师们作为主角。我自听不懂他们都唱了什么,但后来了解,无非也就是些祝福、嘱咐、请海涵,请关照之类的话语。等讨得拦门酒喝了后,已经是六点了。我们还得赶路,便驱车离开了。
路上,听向导小龙哥说当晚还有通宵达旦的对歌呢,遗憾之情不免油然而生。不过,又想起此前一个同龄的苗族小哥说,算上这一次,这样的阵势他都只见过三次,我心中又立马荡起了一股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因为意犹未尽,许多疑团也没有得到解决,回到禾库,我便去打听当地有无研究民俗的人。
很庆幸,居然找到了!他就是前面提到的石大叔。他热情地从家里迎了出来,然后搬出椅子,我们便在屋外攀谈起来。
他那矮小的身躯里,藏了无尽的学识,伴随着我的问题,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我先问道:“石叔,我在他们家院子里看到了一个燃着的火把,这有什么含义呢?”“一般,新娘家那边会准备两个火把,都用红纸或者红绳子绑好,待新娘出门后,便会将火把点燃,放到大门边,一个火苗朝内,寓意着虽女子出嫁了,但是不会导致娘家的人丁衰落;另一个则火苗朝外,寓意着男方娶进女子后,人丁兴旺,将薪火相传。”
接来下,我又问了他关于婚礼的流程。原来,直到十多年前,这边的苗族都有“赶边边场”的婚俗。这便是婚姻的源头。只是,到了近年来,苗族青年男女大量外出打工,因为交友的圈子变大,不再需要这种交友方式,所以,“赶边边场”这种文化便式微了。
从边边场认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都觉得对方还不错,那么,男生便会请一个媒人,提上两瓶酒,成双斤的猪肉,前往女方家提亲了。
女方家长如果不同意,便会以“小女年纪尚小为由”婉拒;如果同意,那媒人便会回来通知男方家长。男方着手准备订婚事宜。
当定完婚后,女方那边便开始准备嫁妆。这时,女生可以不再参加农活,只要一心准备各种刺绣就好了。因为结婚当天,嫁妆的多少与精美程度,就决定了女方父母的荣誉程度。在所有的嫁妆中,最重要莫过于新娘结婚当天穿的那件嫁衣。嫁衣上的一针一线,都包含了女生对未来丈夫的情谊。正所谓,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以示衷情。这件嫁衣,在女孩出嫁之前,是不许任何人看的。
嫁妆:柜子
嫁妆:虎头帽
嫁妆:小孩背被
如果女方的父母较为富有,还会专门请一个木匠,让他吃住在自家里,花三年左右的时间给女儿做一套柜子作为嫁妆。如今也还有柜子这样必有的嫁妆,只不过,不需要亲自请木匠打制了,而是去市场上买一套现代化的柜子。
男方除了准备婚礼上所需的所有酒食,同样需要为女方准备嫁妆,那就是新娘全身的银饰。在早些年,他们会请一个银匠到家中来,为未来的儿媳妇做一身银饰品。一般一套银饰会有十多斤重,都是纯银、纯手工打造。价格动辄五六万。在整套银饰中,项圈又是必不可少的。这次采访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龙吉堂便是有六十多年银饰打造经验的老匠人。从他身上,我们便可管窥当年被请上门为人做嫁衣银饰的情形。
我向石叔感叹,说婚礼中,似乎没有见到多少书中记载的那些礼节,比如,婚礼上没有了巫师(苗族叫巴岱)主持,没有了各种咒语。
石叔说,以前都是有的,只是在文革“破四旧”以后,巴岱便从婚礼中消失了。他们的职责部分由如今的老歌师(古老话师)担任了。比如,当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他不能立马着地,而是要由新郎背进屋里,然后让她站在屋里已经铺好的纸钱上面(如果要坐着,则凳子上也要铺纸钱),由老歌师唱上一段古歌,新娘才能下地。这叫买地钱。经过这一个环节,新娘就取得这一方山神土地以及男方祖先的认可了,这才真正算得上是男方家的人了。但是,如果是办双喜酒(结婚酒与小孩满月酒一起办)则不需要这一环节了,女方都有了孩子,证明他已经被这一方土地所接纳了。
我今天目睹的就是一场双喜酒,难怪没有了这些礼节。但是,除此以外,这场婚礼程序的简单,多少也有传统流失的缘故吧。
我们是时候该思索传统的保护问题了。
-END-
编辑|管艳匠易静林怡
图片|管艳匠
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东北大学中国满学研究院
泸溪县辛女国文化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