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内斜视是微小斜视(microstrabismus)的常见类型,临床常规检查方法很难发现眼位偏斜,遮盖试验也不易发现斜视眼的微小注视移位而易导致漏、误诊。
一般是指5°~7°(或10~15△)的内斜视,也有学者将其称作单眼注视综合征、
1、4△BO试验:是一种检查微小内斜视的快速、有效的简易方法,用来判断黄斑中心凹有无抑制存在。
方法:令患者双眼同时注视33cm处光源,于一眼前加基底向外的4△三棱镜,观察放置三棱镜后的眼球运动。
正常情况下,双眼黄斑中心凹无抑制,放置基底向外4△三棱镜的眼会出现一个小的、向内的运动,根据Hering法则,未加三棱镜的眼会同时出现一个小的、向外的伴随运动,此时加三棱镜的眼仍为黄斑中心凹注视,而未加三棱镜的眼则为黄斑中心凹旁注视,视网膜对应异常,产生复视,为克服复视,未加三棱镜的眼会立即出现一个小的、向内的矫正性融像运动。
如果放置三棱镜的眼开始时无微内转运动,说明该眼存在黄斑中心凹抑制;若该眼有微内转运动,而未加三棱镜的眼伴随性外转后无矫正性融像内转运动,则说明未加三棱镜的眼存在黄斑中心凹抑制。
2、Bagolini线状镜试验:正常情况下,双眼通过线状镜注视光源时可以看到两线相交,光点位于中心交点上,当患眼存在黄斑中心凹抑制时所注视的线条有中断现象。
外观斜视不明显,角膜映光点居中或小角度斜视,斜视角度5~7°(或10~15△),单眼弱视,患眼多为旁中心注视,4nBO试验或Bagolini线状镜试验可发现黄斑中心凹抑制暗点,可存在周边融合、粗略立体视觉、合谐异常视网膜对应。
常伴有较高的屈光参差发生率,Helveston和VonNoorden提出了微小斜视存在知觉功能的异常,认为其他类型斜视的抑制是继发于运动的异常,而微小斜视则可以继发于婴儿早期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引起的中心凹暗点,生后早期固视反射尚未发育完善,中心凹功能退化,视网膜中心凹周围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功能超过中心凹,逐渐发展成单眼注视时以此旁中心注视点注视,双眼注视时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状态。也常见于斜视矫正术后。
对于没有明显斜视或斜视病史、无明显的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的人存在单眼视力低下诊断微小斜视要谨慎,注意排除神经眼科方面的异常。
对于弱视程度较重、旁中心注视的大龄儿童或成人,可以不给予治疗,这些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双眼视觉和较好的周边融合幅度,无任何不适症状。
对于6岁左右儿童可以尝试治疗弱视,充分矫正屈光不正,遮盖注视眼,弱视眼脱抑制训练,有些人通过积极的治疗,弱视眼的注视性质可由不稳定的旁中心注视转变为稳定的中小注视,视力和立体视觉都可以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微小斜视甚至可以消失。
福盛康|眼视光
一家专注视光教育与仪器研发的企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