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定性外斜视
恒定性外斜视是指眼位始终向外偏斜,正常融合功能不能控制双眼视轴平行。这类斜视部分由间歇性外斜视失代偿演变而来,此外,还包括先天性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连续性外斜视、残余外斜视、先天性动眼神经部分/完全麻痹、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等。
主要与集合种分开功能之间平衡失调以及机械和解剖因素异常有关。
1.发病年龄幼年或成年发病。,发生在婴幼儿期的恒定性外斜视多无正常双眼视,预后差。成年发病者多为间歇性外斜视失代偿形成,预后较好。
2.视力和双眼视功能恒定性外斜视中,大约82%的患者视力正常。双眼视力相近时,患者旱交替性外斜视;若合并单眼弱视或屈光参差,则表现为单眼恒定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多因眼位偏斜受损。
3.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无特殊联系。
4.斜视度通常大而稳定。部分患者可能在不同注视方向的斜视度有所差异,即存在侧向非共同性。
5.可以合并垂直斜视、斜肌功能亢进、A-V综合征以及DVD等。
1.基本型视远和视近斜视度大致相等,AC/A比值正常。
2.外展过强型视远较视近斜视度大,两者相差≥15△。
3.假性分开过强型初次检查时视远较视近斜视度大,但当单眼遮盖1小时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远和视近斜视度大致相等,AC/A比值正常。
4.集合不足型视近较视远斜视度大,两者相差≥15△,AC/A比值低于正常。
1.矫正屈光不正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通过增加融合刺激控制外斜视。
2.治疗弱视合并弱视者通过遮盖主眼捉高弱视眼视力,进而改善融合控制,减少外斜度数,提高丁.术成功率。
3.手术治疗恒定性外斜视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术式包括双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对于外斜度较大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1.先天性外斜视生后1岁内发生的恒定性外斜视,临床相对少见。
先天性外斜视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大约有的先天性外斜视同时伴有眼部或全身疾病如脑瘫、发育迟缓、癫痫等。
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外斜度数大,随年龄增长外斜度数可能增加。多为交替性恒定性外斜视。眼球运动正常,但可合并头位异常。部分患者同时伴有DVD、A-V综合征、斜肌功能亢进等。屈光状态多为轻度屈光不正,多数病例有弱视。由于外斜视发生在生后早期,双眼视功能尚未正常建立,患儿多无正常双眼视功能。
先天性外斜视一经诊断应首先排除是否合并全身或眼部其他异常,其次麻痹睫状肌验光,矫JF屈光不正并治疗弱视,通常在双眼交替注视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先天性外斜视通常在12~18个月手术,如果斜视角不稳定,手术可以推迟至18~24个月。若在2岁后手术,则几乎没有可能形成融合。
手术设计多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鉴于党天性外斜视发病早,术后患者都难以获得正常双眼视功能,仅部分患者可能获得眼位正位和亚Jf:常双眼视功能。、
2.知觉性外斜视由于屈光参差、角膜白斑、无晶状体眼、视神经萎缩、黄斑疾病等导致单眼视力低下,融合功能受损发生的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常伴有单眼注视功能丧失,单眼视力≤0.1,外斜度通常较大。儿童发病者多与先天性单眼白内障、重度弱视、先天性角膜白斑和先天性眼底病有关;成人发病者则眼外伤、眼底病居多。知觉性外斜视可以同时伴有垂直斜视和斜肌功能亢进。
由于知觉性外斜视不可能建立或恢复正常双眼视,儿童患者手术可以推迟至12岁后在局部麻醉下施行;若考虑斜视对患儿的心理影响,也可以在4岁后早期手术。
手术应尽量在斜视眼完成,鉴于患者无法形成双眼视,手术设计应以改善外观为目的,不需要考虑手术本身对眼球运动的影响,可以选择斜视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和内直肌超量缩短。
术后多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美容治愈,但部分患者容易残余外斜视。
3.连续性外斜视发生在内斜视矫正术后或无双眼视功能的内斜视随年龄增大渐变为外斜视。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多与融合功能不足有关。
连续性外斜视的患者多有内斜视病史或内斜视手术史,眼位呈外斜视,多件有水平交叉复视。对内斜视矫正术中和术后第一天出现的复视和外斜视而言,首先应仔细检查眼球运动有无受限,排除肌肉滑脱。一旦明确肌肉滑脱导致的连续性外斜视,应立即手术探查,复位眼外肌。
对于内斜视术后轻度过矫者,观察6周后部分患者多能恢复正位,其间可以使用三棱镜消除复视、缓解症状。若6周后,外斜度持续大于l5△并伴有复视,则应考虑再次手术。术前应仔细检查视近和视远的斜视度以及眼球运动功能,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术眼和眼外肌。常用术式包括原后徙内直肌前徙,或联合内直肌缩短,非手术眼的外直肌后徙,或联合内直肌缩短等
4.残余外斜视外斜视手术欠矫所致。
对于儿童患者而言,若外斜视术后欠矫,观察6周后外斜度持续大于15△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成年患者若残余外斜视仍影响外观,观察6周后可以酌情手术。若残余外斜视度数小,患者本人满意,则不必手术。
福盛康|眼视光
一家专注视光教育与仪器研发的企业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