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在中医记载中归属于通晴或风牵偏视,现病名为斜视,多见于幼儿,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所致,根据眼球偏斜的方向,将斜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和下斜视。
正常情况下,人体注视同一目标时,两眼均聚焦于该物体形成清晰图象。斜视为注视同一物体时,一眼聚集目标,另一眼却偏离。从而不能形成清晰图象,并且表现为一侧眼珠偏于内或外侧。
其病位在目、肝、脾;病势为本虚标实,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脾两虚以及用眼方式不良。其发病病机为眼匝肌发育不良致目系失衡,眼球偏移。一、中医
1、斜视发病特点:
斜视发病多为视觉发育期的婴儿,或因先天眼带发育不良导致目珠偏斜,或因眼珠发育异常,或因长期姿势不良,逼视近物,时间日久而致目珠偏斜。《证治准绳》中就有论述小儿眠之牅下亮处,侧视久之,遂致筋脉滞定而偏者。
2、肝肾虚亏和脾胃失调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学中本病有“风牵偏视”和“通睛眼”之分。《太平圣惠方》指出:“坠睛眼者,由眼中贼风所吹故也……则由瞳仁牵拽向下”。通睛是指双眼同时注视时目珠偏于内眦的眼疾,病名见于《幼幼近编》。又名小儿通睛外障、双目通睛、睊目等,多自幼发病。类似于西医的共同性斜视。
3、斜视即为不正。人体前后、上下、左右、脏腑、气血、阴阳等生理结构和功能,还是疾病发生,还是治疗用药、用推拿、用穴位等,传统中医都强调“以平为期”所谓“平”就是“正”。人的两眼。左右对称各一。目以视物,左右两眼,趋势一致,协调不偏。不正为斜。斜视本质为失之“正”。
身体赖筋骨以正,脏腑赖阴阳气血以正,运动赖伸缩以正。两眼视物赖目系以正。所谓目系,为网络眼球的经络和经筋。
因此,斜视的表现形式为眼球偏移,但其基本病机为目系失衡。4.目系的内涵与作用系者,丝也,绪也,连属也。目系也称眼系,目本,为联系、网络、固定眼球的经络和经筋,以及眼球后方与脑相连的组织。目系与经络经络与目系的关系主要见于《灵枢经脉篇》。其中,与目系相连属的经脉有: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任脉等。而阳维脉与阴维脉参与维系眼球位置,阳跷脉与阴跷脉主管运动眼球。(2)目系与经筋目系与经筋的关系见于《灵枢经筋篇》。其中,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网”,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网”。一上一下结网配对,协同作用,管理眼球运动。此外,足少阳之筋、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等也结于眼球周围,司眼球旋转与视物。(3)目系的功能对于单眼,有的经络与经筋在内眦,有的在外眦,有的上,有的下,维系着眼球的平衡。对于双眼,经络与经筋左右对称,维系着两眼之间的平衡。一旦维系单眼或双眼的目系功能障碍,则“正”态失衡,这是斜视根本原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其中的转与今之斜视相似。二、西医1.病因(1)眼的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内直肌强于外直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而近视眼因看近物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减弱,内直肌张力减低,形成共同性外斜视。(2)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功能,就会产生两眼位分离状态。(3)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发育、眶内筋膜结构异常等,均可导致内外直肌肌力不平衡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2.诊断常采用1)眼外观检查,判断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睑裂是否等大,颜面是否对称,有无代偿性头位。2)视力及屈光检查.3)遮盖试验.。4)
眼球6向运动能力检查。3、西医治疗多采用矫正法和手术治疗。4、中医治疗1.中药:枸杞、熟地、女贞子、沙菀子(益精血,柔肝,缓急)、白芍、木瓜、乌梅、甘草(酸甘化阴,缓急舒筋)、伸筋草、舒筋草(调目系)、桑叶、菊花(平肝,清肝,明目)2小儿推拿:补脾经、补肾经、揉二马、点揉命门(滋补肝肾)、清肝经、搓摩胁肋(舒肝、缓急)、不同方向天门入虎口、耳廓牵拉法、捣小天心(正斜)、推移并旋转眼球(直接作用于眼球,帮助斜视恢复)、熨目法(活血化瘀,有助消除眼肌疲劳)。1.早发现,早调治。2.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成立于年,专注于为儿童提供小儿推拿服务,其宗旨为专业专注,爱心,诚心,目标是做最专业的小儿推拿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