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年龄小,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限。如果父母不细心观察的话,真的很难发现问题。一个不小心,就会耽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这不禁让小编想到一个案例,之前看着乐乐小朋友的大眼睛总是水汪汪的,父母也没当回事,去医院检查了才知道是泪管阻塞。
所以觉得很有必要聊一下孩子的视力问题,给父母们提个醒。
1
重视宝宝的视力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7岁前是孩子视力发育的关键阶段,所有的视力问题越早发现,矫正效果越好。
以弱视为例,我国儿童弱视的发病率为3%-4%,黄金治疗期在3-7岁,80%-90%都可康复。7-12岁治疗起来会困难很多,过了12岁就很难挽回了。
所以,父母千万别大意,平时记得留心孩子的眼睛是否有异常。最关键的是,不要嫌麻烦,医院做眼部检查。
宝宝出生后6个月左右就应该去做一次眼部检查,之后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检查项目应包括视力检测、屈光度检查、眼位检查、立体视力发育等。
平日里,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孩子的眼睛有以下状况,建议马上去看眼科医生。
1、眼睛经常有眼屎等分泌物,尤其是早上起床,整只眼睛都被糊住。(可能是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等)
2、经常流眼泪。(可能是泪管阻塞或青光眼等)
3、喜欢眯着眼睛看东西或歪着头看。(可能是屈光不良等)
4、两眼球位置不对称,明显向一边歪斜。(可能是斜视等)
5、不能发现太远或太近的物体。(可能是弱视等)
6、瞳孔泛白或有白点。(可能是白瞳症、白内障等)
7、眼睛怕光,小脸喜欢转向光线暗的地方。(可能是白内障、青光眼等)
上面这几条是宝宝患上眼部疾病的常见表现,但并不是说有这些症状一定就有对应的疾病。当你不能打消自己的疑问时,医院,听从专业医生的判断。
另外,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宝宝的日常行为来发现异常。比如,宝宝3个月大时,目光不能追随移动的物体;开始学走路时跌跌撞撞,经常撞到明显的障碍物;会说话的宝宝抱怨看不清、眼睛痒等。这时,大人一定要重视起来。
2
保护眼睛,从这些小事做起!
1
床头挂件多角度摆放
宝宝天生是个远视眼,所以妈妈如果喜欢在宝宝的小床上悬挂玩具,最好保持40cm以上的距离。摆得过近,宝宝要使劲调节眼睛才能看得见,时间久了会影响眼部的正常功能。
玩具最好多角度摆放,如果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宝宝的目光一直追随一个方向,会影响眼部肌肉以及神经的协调功能。
2
晚上睡觉要关灯
有的宝宝怕黑,妈妈会在晚上一直开着灯。但是,在睡眠时人体会分泌褪黑素、多巴胺等激素,促进神经系统及身体发育,而光照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激素的分泌。
另外,睡眠时眼球和睫状肌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如果眼睛整晚暴露在灯光下,光线对眼睛的刺激(即便是闭着眼睛),使得眼球和睫状肌不能完全放松,长期如此,对孩子的视力发育肯定是不利的。
3
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
有的爸爸妈为了避免孩子哭闹,把电子产品作为哄娃神器。扔给孩子一个平板或手机,玩游戏也好,看动画片也好,孩子一打开根本就停不下来。
这样长久地近距离用眼极易造成眼睛疲劳,损害视力,何况孩子的屈光、眼位等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伤害更大。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1岁半以下的儿童禁止接触电子产品;2-5岁每天总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爸爸妈妈最好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时间,多陪伴孩子,玩耍、讲故事、做游戏,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有趣的事情上。
4
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验光学系教授DonaldMutti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他们针对加利福尼亚州多名视力正常的孩子进行了5年的跟踪研究。
五年后,每5个孩子中有1个得了近视(比例为20%),而唯一和近视强烈相关的环境因素是户外活动时间。之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KathrynRose教授的团队,同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视野开阔,眼睛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也减少了近距离用眼的机会,间接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太阳强烈时,不要忘了给宝宝带上遮阳帽或太阳镜,避免眼睛受到强烈光线的刺激。
5
一日三餐营养均衡
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的食物对孩子的视力发育很有帮助,如动物肝脏、蛋黄、奶制品、菠菜、胡萝卜、花椰菜南瓜等。
虽然这些食物对宝宝的眼睛好,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恨不得每天都吃。对孩子来说,均衡的饮食才是最重要的,妈妈只要保证孩子的三餐中有这些营养成分的存在就可以了。
针对孩子的视力问题,“防”远远大于“治”。爸爸妈妈在平时用点儿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才是保护眼睛的正确打开方式。
康目课堂温馨提示
从小建立视力档案尤为重要,选择专业的机构,让您的孩子从小远离视力困扰,拥有清晰快乐的童年!
康目视光欢迎您的光临
推荐分享朋友圈,让你的朋友也受益!
传递眼视光健康知识,分享健康生活,定期检测视力,注重视力健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