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斜视
(一)先天性外斜视
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
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
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遮盖1只眼30~60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2.恒定性外斜视
(三)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
8.18
(三)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
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
(四)非共同性外斜视
1.麻痹性外斜视:动眼神经麻痹
2.限制性外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
四、A?V型斜视
A?V型斜视是指水平斜视存在垂直方向非共
同性,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度数有明显变
化,主要病因为斜肌功能异常。依据双眼上转25°、
下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度数分为以下类型。
1.V型外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
视(≥15△)。
2.V型内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
视(≥15△)。
3.A型外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
视(≥10△)。
4.A型内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
视(≥10△)。
五、垂直旋转性斜视
垂直斜视多为非共同性斜视。
(一)上斜肌麻痹
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2.后天性上斜肌麻痹
(二)外旋转性斜视:主要见于后天性双侧滑车
神经麻痹
(三)下斜肌功能亢进
(四)上斜肌功能亢进
(五)下斜肌麻痹:临床少见,多单眼发病。
(六)单眼上转不足(双眼上转肌麻痹)
(七)限制性垂直性斜视:甲状腺相关眼病、眼
眶爆裂性骨折等。
六、特殊类型斜视
(一)分离性斜视[DVD、分离性水平斜视(dissociatedhorizontaldeviation,DHD)、分离性旋转斜视(dissociatedtorsionaldeviation,DTD)]
(二)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三)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四)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五)Moebius综合征
(六)Brown综合征
(七)甲状腺相关眼病
(八)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九)重症肌无力
(十)眼眶爆裂性骨折
七、中枢性麻痹性斜视
中枢性麻痹性斜视分为核性、核间性和核
上性。
八、眼球震颤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