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迟缓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
按临床特点分脑瘫图册
1.痉挛型;痉挛型(Apasticity)伸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全身肌张力增高,上肢屈曲、内旋、内收,拇指内收,两上肢后背,躯干前屈,膝关节屈曲、内旋,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剪刀步、足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锥体束征。损伤部位为皮层运动区、锥体束。痉挛是指骨骼肌被动拉长后,持续性张力增强的状态。原因是肌肉的牵张反射亢进所致。牵张反射是肌肉受外力牵拉而发生的反射性收缩,其反射弧在脊髓,径路简单,但受脑高级中枢的控制。痉挛的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高位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障碍或异常,使牵引反射过强或过于敏感造成的。
痉挛型患儿的病变部位在大脑皮层及锥体系,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肌肉痉挛,痉挛是造成脑瘫患儿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姿势异常的重要因素。影响患儿正常运动功能,严重者丧失肢体活动能力。
2.手足徐动型;手足徐动型(Athetosis)该型最明显特征是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
根据I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
①痉挛性手足徐动型(AthetosiswithSpasiticity),该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型的手足徐动型,或称混合型。
②低张力手足徐动型(DystonicAthetosis),此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
③舞蹈性手足徐动型(Chroeo-athetosis),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的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TLR(+)、ATNR(+)。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损伤部位为锥体外系、基底神经节。
3、强直型;强直型(Rigidity)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四肢呈僵硬状态的患者而言,其伸张反射呈特殊亢进状态。肌张力增强呈持续性,被动运动时屈曲或伸展均有抵抗,呈铅管样、齿轮样,抵抗在缓慢运动时最大。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也称强刚型、固缩型脑瘫。目前临床中单纯的强直型脑瘫十分少见,多与痉挛型脑瘫混合存在,强直型脑瘫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运动有抵抗。因强直型脑瘫属锥体外系损伤,故与痉挛型脑瘫最大的区别就是:强直型脑瘫腱反射不亢进或正常或呈减弱状态,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
4、共济失调型;共济失调型(Ataxia)此型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两脚左右分离的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可能与小脑和锥体系、锥体外系病变有关。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站立时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速度慢、头部活动少、分离动作差。闭目难立(+)、指鼻试验(+)、腱反射正常。损伤部位为小脑。共济失调型脑瘫占4%,主要是小脑受损的类型,除此之外,可能有锥体系,锥体外系,深部感觉系统的重复病变。共济失调型脑瘫特点是不能持续性姿势控制,协调运动障碍。这种脑瘫在婴幼儿发育初期平衡失调并不明显,随着发育程度提高,这种失调就变的日趋明显。临床类型有单纯共济失调型脑瘫,合并痉挛型脑瘫和合并手足徐动型脑瘫的两种混合型脑瘫。由于痉挛或手足徐动的程度使共济失调也有相应改变。
5、震颤型;震颤型(Tremor)多为动作性震颤,随意运动时震颤手指明显;亦有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时停止。多与其他类型混合(共济失调型为多)。损伤主要位于小脑、锥体外系。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震颤型脑瘫给儿童带来了危害很大。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牙齿发育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6、肌张力低下型(又称弛缓型);
7、混合型(须注明何种类型混合);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混合型脑瘫指的几种类型的脑瘫症状混合在一起,几种类型体现在一个患儿身上,也就是说,在一个患儿身上要有2种或2种以上的脑瘫症状出现就可以称之为混合型脑瘫,多为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混合存在。混合型脑瘫给儿童带来了危害很大。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牙齿发育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8、无法分类型:单瘫、截瘫、偏瘫、双侧瘫、肢瘫、四肢瘫、双重性偏瘫。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