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作者用视动性眼震法测定43例4~28周正常婴儿的视力,结果如下:4~8周约为0.,9~12周约为0.,13~16周约为0.,17~20周约为0.05,21~24周约为0.1。国外有人测定1~5岁幼儿视力,结果为:1岁视力为20/,2岁时为20/40,3岁时为20/30,4岁时为20/25,5岁时为20/20。 (2)眼底及屈光间质的检查:排除眼底疾病及屈光间质混浊,如视网膜母细胞瘤、晶体后纤维增殖病、Coats病等所致视力不良造成的继发性斜视。临床上不医院就诊,详细检查后发现,眼后段有明显异常改变。对此类斜视患者,首先应明确诊断,进行原发病的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斜视手术。 2.斜视性质与斜视方向的检查常用遮盖法进行检查。遮盖检查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快地确定眼位偏斜的性质及方向,测定不同注视眼位时眼球偏斜的特征,判断斜视眼的固视状态,发现眼球运动有无异常,确定复视的类型与特征。若加上三棱镜,尚能确定斜视的准确度数。遮盖检查有双眼交替遮盖及单眼遮盖、除遮盖检查。 (1)交替遮盖法:该法是检查有无隐斜及间歇性斜视的方法,检查时病人与检查者对坐,两人眼位同高,让病人注视33cm或5m处灯光或小视标,用宽5cm,长10~15cm的不透明硬板作遮眼板,交替遮盖双眼,观察去掉遮盖时眼球有无转动及转动方向。如果眼球不发生转动,说明双眼在遮盖与不遮盖的情况下均能协调注视,眼位无偏斜。若眼球转动,说明遮盖眼偏离了正常的注视眼位,不再注视目标,除去遮盖时融合功能恢复,该眼才又回到注视眼位。眼球向内转动为外隐斜,向外转动为内隐斜,向下转动为上隐斜,向上转动为下隐斜。若未遮盖时,双眼均在注视眼位,遮盖一眼时眼位偏斜,去掉遮盖时不能恢复正位,令患者注视近距离目标,双眼融合功能恢复,使斜眼转为正位,说明为间歇性斜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用遮盖的方法消除融合功能,使双眼视变成单眼视。检查时必须迅速转换遮眼板,不让双眼有同时暴露的机会,遮盖时间应在2s以上,反复多次、彻底破坏融合,充分暴露眼位偏斜度数。 (2)单眼遮盖与除遮盖检查法:该方法是遮盖一眼,观察未遮盖眼的转动情况,去掉遮盖时,观察双眼运动情况,判断斜视的性质与方向,结果如表3所示。 ①在双眼注视情况下,不论遮盖任何一眼及移去遮盖时,眼球不发生转动,说明融合被破坏以后,仍能保持黄斑注视,保持双眼视轴平行一致,无斜视。 ②不论任何一眼被遮盖,未盖眼出现眼球转动,说明裸眼原来有眼位偏斜,未能注视目标。将注视眼遮盖后,裸眼才被迫由斜位转变至注视位。
③去掉遮盖时,双眼均不转动,可能有2种情况存在,一是正位眼,二是交替性斜视,两眼均有良好的视力,均有注视功能,在交替性斜视患者则两眼不能同时注视,遮盖一眼时,裸眼注视,去掉遮盖时,裸眼仍在注视眼位,原被遮盖眼仍处于斜位不动。 ④去掉遮盖时,如双眼均发生转动,说明裸眼为恒定性斜视眼,而被遮盖眼为注视眼,因为当遮盖注视眼时,裸眼,即恒定性斜视眼,被迫转为正位而注视目标,此时被遮盖眼即注视眼则发生转动,而成为斜眼。然而,当去遮盖时,由于该眼原为注视眼,故立即转回正位,同时另一眼亦随之转动,而恢复原来的斜位。所以,在单眼恒定偏斜时,健眼遮盖和去遮盖时,两眼均出现转动。 ⑤去遮盖时,若原裸眼不动,而去遮盖眼转动,说明为隐斜,被遮盖眼因遮盖,融合被打破而出现偏斜,去遮盖时融合恢复,被遮盖眼又转为注视眼位。 ⑥遮盖任何一眼,去遮盖时眼球均从上向下转动,同时伴有眼球旋转运动,说明双眼为交替性上斜,即所谓的垂直性眼位分离。 此外,临床上利用遮盖试验还能区别有交叉注视的内斜视是共同性斜视或麻痹性斜视,判断注视性质,诊断间歇性斜视等。遮盖注视眼数小时以后,若外展功能恢复,则为交叉注视的共同性内斜或假性外转麻痹。如果遮盖注视眼,令斜视眼注视时,斜视眼仍不能转正位,角膜反光点不在角膜中央,或出现眼球震颤,则说明斜视眼为旁中心注视。如果近距离检查时眼位是正位,遮盖一眼后,被遮盖眼出现斜视,去遮盖后仍斜视,则说明存在间歇性斜视。
3.眼球运动检查 通过对眼球运动的检查,了解肌肉力量的强弱,有无明显的肌肉麻痹或肌肉力量过强,双眼运动是否协调一致。检查眼球运动时,应分别进行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的检查。 (1)单眼运动: ①内转时瞳孔内缘到达上、下泪点的连线处,超过此限度者为内转过强,不能到达者为功能不足。 ②外转时角膜外缘到达外眦角,超过此限度者为外转过强,不能到达者为外转不足。要注意区别是真正的外展麻痹或是假性外展麻痹,除用前述的遮盖一眼数小时后再检查外展功能的方法外,还可用“娃娃头试验”(dollheadtest),即手扶患儿头部,使其头部被迫突然向对侧转动,同时观察眼球能否外转,若能外转到外眦角,则为假性外展麻痹,若不能转动,则为真正的外展麻痹。 ③上转时,角膜下缘到达内、外眦连线。 ④下转时,角膜上缘到达内、外眦连线。 (2)双眼运动检查:双眼运动包括双眼同向运动及双眼异向运动。双眼同向运动正常情况下是协调一致的,如果有眼肌麻痹或存在痉挛时则双眼运动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这种异常可通过比较终末眼位眼球运动的幅度和向不同方向注视时眼球偏斜的程度来判断。双眼向某一方向同向运动时,某眼达不到应有的位置或出现震颤样运动(应排除正常情况下眼向侧方极度转动时出现的生理性眼震),则表示向该方向转动的肌肉功能不足。如果运动超出正常幅度,则表示该方向运动的肌肉功能过强,如果向各方向运动,眼球偏斜度相等,则为共同性斜视,否则为非共同性斜视。 双眼运动的协调状态还可以用遮盖法来检查。用遮眼板分别遮盖一眼视线,另一眼向各方向注视,患者仅能用一只眼注视目标,检查者可同时观察两眼的相对位置。例如,令患者向右上方注视时,遮眼板置于患者右颞侧,此时患者仅能用左眼注视目标,再将遮眼板置于两眼中央,此时患者仅能用右眼注视目标,如果患者有眼外肌功能异常,这时可明显地表现出来。 双眼同向运动中,共轭的两条主动肌称为同向配偶肌,共有6组,即左眼内直肌与右眼外直肌,左眼外直肌与右眼内直肌,左眼上直肌与右眼下斜肌,左眼下直肌与右眼上斜肌,右眼上直肌与左眼下斜肌,右眼下直肌与左眼上斜肌,这6对同向配偶肌的同向配偶方位,即临床上常用来检查和比较配偶肌功能的眼球转动位置,称为诊断眼位,如图2所示。 异向运动包括水平异向运动、垂直异向运动和旋转异向运动3种。异向运动的配偶肌为双眼内直肌进行辐辏运动,两眼外直肌进行分开运动,两眼上、下直肌进行垂直运动,两眼上斜肌进行内旋运动,两眼下斜肌进行外旋运动。 人类在日常活动中,使用最多的异向运动为水平异向运动,其中又以辐辏运动最为多用。所以,在眼外肌的临床检查中,对辐辏功能的检查是颇为重要的。 辐辏是双眼视觉不可缺少的一种异向运动功能,可分为自主性辐辏与非自主性辐辏两种,非自主性辐辏又分为张力性辐辏、融合性辐辏、调节性辐辏及近感性辐辏,其中调节性辐辏和融合性辐辏是主要的辐辏成分。和调节相似,辐辏也必须保持足够的储备,才能持久工作而不疲劳。为了能舒适地做近距离工作,只能经常使用1/3的辐辏,而且应为整个辐辏范围的中间1/3,两端的剩余部分应当对称。例如在33cm,患者能耐受4△底向内及8△底向外的三棱镜,即相对辐辏为-4△~8△,而患者使用0△~4△辐辏,则感舒适。
有你想看的精彩↓↓↓
轻度近视要不要戴眼镜,听了褚仁远教授的讲座终于有答案了!
视力告急,您和孩子们都需要一份科学用眼指南!
孩子近视,父母都知道吗?正确的做法是……
治疗近视想得太美了
配眼镜到底配到多少合适?是1.0,1.2还是1.5?
美国眼视光医生弱视培训视频1-2
美国眼视光医生弱视培训视频3-4
你真的“误会”弱视了
专业视光书籍购买方式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点击,别忘了点赞哦
↓↓↓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