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作文导写第一集
材料作文“无所畏惧与有所畏惧”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会青年,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作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知道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对此,你怎样看待,又有着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立意指导:
这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对象都是青年。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无所畏惧”“有所畏惧”;第二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大有作为”“有所不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则材料其实是在探讨:青年人应该如何处理思想上的“畏”和行动上“为”的问题,才能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理想。因此,材料中包含了四个观点:青年人要无所畏惧;人生当有所畏惧;青年要大有作为;青年要有所不为。材料中提示的几种不同看法,在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角度一:青年要有无所畏惧、排除万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动因会使人做出不同的抉择。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
作文选材:
选这类素材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到唾弃,没有出息。如哥白尼、布鲁诺、诺贝尔、屈原、项羽、司马迁、文天祥、谭嗣同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材料,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
角度二: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强调思想上的“畏”和行动中的“不为”。“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一颗正直无私、宽厚谦逊、品行高尚的君子之心,那是纵有千金也不能买到的稀世珍品。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所成;才能尽责,才敢担责;才能保持一身正气,自律于心、律人于行,把持住做事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可以考虑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组织材料。注意就事论理,揭示所举例子包含的道理,要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比如蔺相如为了“国家之急”而“畏”廉颇,甚至绕道避而不见,这就是胸怀。一个人的人品、官德之贵在乎敬畏。
角度三: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时,应当存留一份敬畏之心。可以辩证地看待思想上“畏”和行动中“为”的两面性,也可以选择有一定倾向性的话题作文。无所畏惧,可以让人斗志顽强,树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样,有所畏惧可以使人清醒,认真审视自己,然后奔向成功的彼岸。
选材小贴士:这类素材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所提供的材料。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如意大利一位女科学家独自背上行囊,勇敢无畏地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她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双脚跪地,感谢塔克拉玛干沙漠允许她通过。这位女科学家自始至终对沙漠抱着敬畏,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态度,即使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坚持走出了沙漠,却仍要感谢大自然给予她这个机会。
高分素材:
历史素材:文革时期,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被打成右派,饱受被践踏的痛苦,却毫不畏惧。他在黑暗肮脏的厕所里咀嚼着梦想、吟唱着梦想,硬着骨子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工作。十五年来披阅十载,删繁就简,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巨作。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论证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这一观点。但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沈从文没有逃避卑鄙者的嘲讽,没有害怕压迫者的盛凌,最终成就了中国古代服饰史料的巨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究其原因,是他坚持心中的信念,即使在困境中也坚持着梦想,毫不畏惧,才为中华崛起的使命树立了一座坚实、硬朗的有所作为的丰碑。
热点素材:据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湖北省教育厅政府采购了万册《新华字典》,发放给当地中小学生。然而,该批字典中标价格却高于零售价格,更要命的居然是这个版本字典无主编,错漏百出,只是拼凑起来的盗版书。
素材点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论证“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这一观点。可以组织一些社会现象成为素材群,来分析本质原因及解决办法,写一篇见解犀利的时评文。盗版不仅侵犯了法律,也没有尊重别人的劳动、知识与创造。人要能修身修到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别人都在做,自己却硬是不做才算到了家。所以在谋划什么事该做的同时,还该有不对的事绝不做的判断与执著。由此还可以联想到我们不能做什么,以拓宽思路。如不能违背心中的信仰,不能违背国家法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正视自己的内心等等。
优秀示范: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要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该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要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有一些人缺乏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经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以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教师评点:本文先从“无所畏惧”的内涵说起,采用了孔子和德国科学家康德的名言来引出自己对于敬畏的理解,将内涵解说得清楚透彻。接着,文章以宗教徒为例,具体指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敬畏的原因,我们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文章主体论证部分从正面及反面对比,再次强调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心存敬畏,否则必将与文明渐行渐远。文章最后用排比论证来指出怎样才能心怀敬畏,要做到心怀敬畏需要自律,更需要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材料作文“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导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自己的新书《白说》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二十年前,采访启功先生。当时,琉璃厂多有署名“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卖,二三十元钱一幅。我逗老爷子:“您常去琉璃厂吗,感觉怎样?”老爷子门儿清,知道我卖的什么药:“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怎么判断哪些真是您写的,哪些不是啊?”我问。启功先生回答:“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
对于上面的文字,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立意指导:
这则材料,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从启功先生角度来立意,这是这次作文的最佳立意角度。对于别人冒充自己的书法作品,启功先生没有指责,大动肝火,不依不饶,而是淡然处之,这足见启功先生是豁达之人。他心胸宽广,不计得失,在听到白岩松的问题时,机敏的回答让人倍感尊敬,而他的谦逊、他的宽容更让人感动。他就像纪伯伦说的那句话:“一个伟大的人具有两颗心,一颗流血,另一颗宽容。”因此我们可写“豁达的人生最自在”“谦虚”“宽容”“心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从容”“低姿态的高贵”等话题。
选材指导:这个角度的素材主要是把豁达的内涵揭示透,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不居功自傲,谦逊;宽容待人;有远见;笑对眼前的风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面的事例不妨参考一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被关押了27年之后出狱,在宣誓就任总统的典礼上他邀请了曾看守过他并且虐待过他的三名狱警,曼德拉不计前嫌、豁达大度。宋朝宰相吕端一生宽厚多恕,别人冒犯了他,他从不介意,别人误会了他,或想排挤他到皇帝哪里告状,他也从不为自己辩解,正是因为他的宽容大度,才能高居相位。蔺相如正是凭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赢得了廉颇的赞赏,最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传为千古美谈。丰子恺一生中曾遭受两次大劫难,但他依然乐观。文革时他被抄家隔离关入牛棚,挂牌游斗,但豁达乐观的丰子恺很快适应了环境,他自我解脱,把“牛棚”看做参禅之地,把“批斗”看成游戏。“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常放纵自己,有时脱了衣服在屋中。有人见了讥笑他,他说:“我以天地为房子,以住屋为衣裤,你们为什么进了我的裤子里?”
角度二:从他人的角度来立意。“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是启功对冒名牟取私利的人的不满之辞,由此我们可从冒名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冒名?为什么不坚持自己呢?冒名者这样做,最起码是不相信自己,没了自己的特点,只是一味地迷信他人。由此我们可以写“要相信自己”“做自我”“认识自我”“活出自己的精彩”等话题。
选材指导:在写作这类话题时,可联系舒婷的诗歌《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并联系现实中迷失自我的事例展开。
高分素材:
素材一:季羡林一生历经磨难。“二战”前后他滞留德国10年之久,饱尝思乡之苦。回国后,他与家人长期分居,独自一人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文革”期间,季羡林遭到打击,但他仍能泰然处之,并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坚持做自己的学问。他说:“活下来,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期间。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时间……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
素材点拨:对困境、逆境、名誉、地位,季羡林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淡泊名利。他的朴实是他不同于许多所谓“名人”的地方。“宠辱不惊,淡看花开花落”,用这句诗来形容季羡林的人生态度最恰当不过了。拥有这种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季羡林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同学们可以写“豁达”“平常心”“认识自我”“低调为人,高调做事”等话题。
素材二: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两弹一星朱光亚院士自然是必写对象之一。报请审批时,他二话不说,提笔就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他经常谦虚地说:“核武器研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种专业的高水平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他特别强调钱三强等科技专家在其中所建立的功勋。在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说:“实在是过奖了,要说做了一些工作,那是大家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万元港币。他不动声色地把奖金全部汇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身边的朋友劝他别全捐,因为他的经济状况也不好。但他在捐出万元港币之后,却反复叮嘱周围的人不要把这件事张扬出去。
素材点拨:朱光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不张扬个人,这种缄默展示着这位老科学家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只提别人和集体,不提自己,这种低调做人的风度,如野菊花一样芳香。因此,材料可用于“低调”“平凡与伟大”“谦虚”“平等”“淡泊”“风格”等话题作文。
素材三:年秋,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游览福建著名风景区武夷山时,曾撰写七律一首《泛舟九曲》。吟诵罢,尚觉未尽兴,又随口叹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溪。”从此,武夷人将这两句话作为武夷山与桂林山水一比高低的依据,充满着自豪感。桂林人并不服气,但碍于郭老的盛名,也不好说什么。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到武夷山,当地负责人汇报后,特意请他题词留念,谷牧斟酌一时,挥毫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山水亦神奇。同是祖国山河美,何须彼此论高低。”众人一见,拍手称好,一场历时20载的风景官司至此平息。
素材点拨:郭沫若用了一个具有取舍性质的比较句对武夷山作出评价,未免有些偏颇,而谷牧对武夷山的评价较为客观,切合实际,其后一句“何须彼此论高低”,更是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同学们可以写入“认识自我”“位置”等话题作文中。
作文示范:
豁达的人生最自在
人生苦短,悲欢离合常在,一颗豁达之心看待人生、对待万物,才能守住内心的净土,才能自由地驰骋于人世间;以谦虚的目光看待人生,以豁达的方式对待万物,此乃生活最舒服的方式,豁达的人生最自在。
白岩松在他的新书《白说》中提到的他与启功先生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那时琉璃厂有许多署名启功的作品,启功先生却不以为意地说道:“为什么那些人不写自己的名字?那些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启功先生的回答豁达幽默,对于有人冒名自己的书法也毫不在乎,一笑了之。我想这是他生活开心的原因。若此事放在另一些人身上,不知会闹出什么风波来呢!
“豁达”即为看得开,不计较,意味着舍弃,意味着宽容,意味着淡然面对,它属于始终享受生命乐趣的一种境界,达此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为豁达之人点赞。
五柳先生以随性豁达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滚滚红尘中的阵阵厮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过是他窗前的一阵风、一阵雨罢了。辞官归隐田园后,每日耕田、饮酒、赋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随心所欲,恬淡闲适。他的真性情、真言语,是他的生活、他的追求。他不但以豁达闲适之心看待活着,也用豁达之心看待生死,他为自己写好了《挽歌》,试问有几人能有这样的豁达之心胸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曾权倾朝野,一心想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侥幸活命的他在长江岸边看到世间真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生命在浩瀚岁月中显得如此渺小,更需看开生命给每个人的束缚,即豁达之心要常有,笑看岁月,笑看风雨。
名门之后张爱玲,也是一位豁达的才女。令人无法忘却的是她倾斜着脑袋、眉眼清冽的那幅画像。即使年老之后到处搬家,忙得不可开交,她依然活得洒脱自在。一次作家集会上,只有她身穿蓝紫色旗袍出席,夺人耳目。外界的风言风语,她从不入耳,因此活得自在,也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夺目灿烂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
豁达的人处于风雨中而不受惊扰,对细小得失并不在意。但豁达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是一味的无所顾忌,豁达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生活本就是自己的一部剧本,不必因外界的大风而扰乱你内心湖水的澄澈和平静,而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又有多少人活得真正快乐自由呢?
光阴在四季中流转,无豁达之心者,无以爱好生活。生活过得开心,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本质。豁达的人生最自在,我心向往之。
教师点评:
1.事例翔实,论证有力。作者注意运用多个古今事例: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看淡人生的杨慎、洒脱自在的张爱玲。不但古今事例结合在一起,而且杨慎和张爱玲的事例显得比较新颖。在运用事例时,作者没有具体展开,而是紧扣豁达,重在阐释其豁达的主要内涵,如陶渊明耕田、饮酒、看淡生死,这样就使得论证更加具体。
2.存在的问题是:素材的选择上,陶渊明的事例显得有些陈旧,缺少一些时新的事例,需要补充一些活水才好。结尾联系现实部分稍显不足。
材料作文“你还在我身旁”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你还在我身旁》:
瀑布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了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你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
读了这篇作品,你有何感受、思考和联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这首诗,是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写给已逝的母亲,用来缅怀对她的思念。母亲对子女的爱无微不至,她陪着我们长大,自己却在慢慢变老。你有没有想过,将来真的会有一天,她只能活在你的记忆里……所以,我们可以写“亲情可贵”“母爱无价”“长大与变老”等话题。
选材指导:如选择写记叙文或抒情性散文,最好是写身边的人和事,从小处入手,以真情动人,以细节感人。如选择议论性文体,最好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感染力强、能成为社会热点的素材。如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如北大27岁才女博士王帆的演讲《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感动了整场观众。
角度二:在一起的时候,当时只道是寻常,寻常到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因此,我们总对熟悉的给予默默面对,对陌生的微笑却报以感动。可转眼间他们都老了。所以,当父母还在我们身旁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我们在身边陪伴他们。所以,我们可写“爱要说出口”“深情告白”“陪伴”等话题。
选材指导:选择这类话题的材料,可以讲述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表达反映主题;也可以议论说理,从理性高度去分析论证观点。本类话题可细化为这些主题:趁你还在我身旁,爱要说出口;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要亲口对你说我爱你;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等。泰戈尔的《金色花》可以运用于本话题。
角度三:这是一封最美的情书,来自最美的情感。作者希望时间能够倒流,一切的一切都能回到母亲在世的模样。可是,这一切只是假如。人生最伤,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可以写“及时行孝”“拒绝遗憾”“愿时光倒流”“亲情勿靠等待”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选择时要注意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的对比融合。比如这一事例,泰国选美比赛的冠军在赛后跑回家找到捡垃圾的妈妈,当街一跪,令人动容。另外一事例,儿子想躺下嫌后座太挤,男人让老母亲蜷卧后备厢,让网友愤慨不已。正反对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高分素材:
素材一: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所著《母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要给母亲做一件漂亮的衣服,等我赚到钱以后;要给母亲买好吃的,等我找到工作以后;要让母亲坐趟飞机,等我成为富豪以后……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每次结论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素材点拨:有多少人常说,等我成功了,有钱了,就对父母好好地尽尽孝心。其实,比起钱来,亲情才是我们应该毕生去追求的最宝贵的东西,家人之爱远远超过物质。不要等到重阳节,才记起父母记起家人。你有多久没陪父母吃过饭了?又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聊聊了?我们总以为时间还长,总主观地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父母,但实际上,长大与变老往往完成于一瞬间。这则典型的生活素材,适用于“亲情可贵”“母爱无价”“长大与变老”等话题。
素材二:年,韩夏决定辞掉在北京国企那份令很多人艳羡的工作回到海南陪年老的父母,这意味着一切要从头开始。韩夏找了离家很近的一家单位,无论是待遇,还是平台,都和北京的岗位相差很多,但他没有后悔,“父母都已经年过七旬,有一天晚上我妈出去散步摔倒了,骨折。当时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是多么需要亲人陪伴”。韩夏认为,在海口虽然没有在北京挣钱多,可是气候条件和生活质量是令人满意的,他更享受的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暖意融融的温馨亲情。韩夏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素材点拨:这则正能量素材,适合用于“爱要说出口”“深情告白”“陪伴”等话题,“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是什么时候,你第一次意识到父母老了;又是什么时候,你忽然意识到自己对于父母的陪伴实在太少……”最近这段时间,这个名为《做一个怎样的子女》的演讲视频在网上获得了很高的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