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必做的八大体检项目
现在城市已经普遍设立了儿童保健卡,在0~3岁间会为宝宝进行!
1第1次体检(出生后第42天)
此时,孩子体格发育有以下特点:
视力:能注视较大的物体,双眼很容易追随手电筒光单方向运动。
肢体:其小胳膊、小腿总是喜欢呈屈曲状态,两只小手握着拳。
微量元素:宝宝在6个月以内,每日需要钙mg,而他从母乳或奶粉中只能摄取到mg左右的钙。宝宝从出生后第15天就可以开始服用鱼肝油和钙片,易溶于水的钙剂吸收效果较好,要注意选择,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宝宝满月后可以抱出去晒太阳,让皮肤内的维生素源转变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生殖器:男婴的睾丸应降入阴囊。
2第2次体检(宝宝6个月时)
动作发育:会翻身,已经会坐,但还坐不太稳。会伸手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塞入自己口中。
视力:身体能随头和眼转动,对鲜艳的目标和玩具,可注视约半分钟。
听力:注意并环视寻找新的声音来源,能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
牙齿:6个月的孩子有些可能长了2颗牙,有些还没长牙,要多给孩子一些稍硬的固体食物,如面包干、饼干等练练咀嚼,磨磨牙床,促进牙齿生长。由于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多,流口水的现象会继续并加重,有些孩子会出现咬奶头现象。
血液:6个月之后,由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尽,若补充不及时,就易发生贫血。须分析贫血的原因,是饮食原因还是疾病造成的。尽早纠正贫血。在家时,注意观察孩子面色、口唇、皮肤粘膜是否苍白,如是,应考虑到贫血,医院进一步检查。
宝宝6个月体检时为什么要查血?
Q:听说宝宝6个月体检时要查血的,是为什么呢?
A:大多数家长看到孩子要验血都会有些顾虑的,但6个月时做一些实验室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测血红蛋白值,是为了了解是否贫血,并可根据婴儿的体检情况做相应的生化检查以判断是否出现营养缺乏。
骨骼:6个月以后的孩子,钙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缺钙会形成夜间睡眠不稳,多汗,枕秃。较严重的还会出现方颅,肋骨外翻,应让孩子每天都有户外活动的时间,同时继续服用钙片和维生素AD滴丸。
3第3次体检(宝宝9个月时)
动作发育:能够坐得很稳,能由卧位坐起而后再躺下,能够灵活地前后爬,扶着栏杆能站立。双手会灵活地敲积木。拇指和食指能协调地拿起小东西。
视力:能注视画面上单一的线条。视力约0.1。
牙齿:小儿乳牙的萌出时间,大部分在6~8个月,小儿乳牙的计算公式:月龄减去4~6。此时要注意保护牙齿。
骨骼:每天让孩子外出坚持户外活动,接受紫外线照射,促使皮肤制造维生素D,同时还应继续服用钙片和维生素AD滴丸。
微量元素:最好检查一下体内的微量元素,此时孩子易缺钙、缺锌。缺锌的孩子一般食欲不好,免疫力低下,易生病。
4第4次体检(宝宝4个月时)
动作发育:能支撑住自己的头部,俯卧时,能把头抬起并和肩胛成90度。扶立时两腿能支撑身体。
视力:双眼可追随运动的笔杆,而且头部亦随之转动。
听力:听到声音时,会表现出注意倾听的表情,人们跟他谈话时会试图转向谈话者。
口腔:此时孩子的唾液腺正在发育,经常有口水流出嘴外。
血液:4个月的孩子从母体带来的微量元素铁已经消耗掉,如果日常食物不注意铁的摄入,就容易出现贫血,要给孩子多吃蛋黄、猪肝汤、肝泥等含铁丰富的食品。但不能服用铁剂药物。
微量元素:这时的孩子要继续补钙和维生素D,而且要添加新鲜菜汁、果泥等补充容易缺乏的维生素C。他们的食物有尽量少加盐,以免增加孩子肝、肾的负担。
5第5次体检(宝宝1周岁时)
动作发育:这时候的孩子能自己站起来,能扶着东西行走,能手足并用爬台阶;能用蜡笔在纸上戳出点或道道。
视力:可拿着父母的手指指鼻、头发或眼睛,大多会抚弄玩具或注视近物。
听力:喊他时能转身或抬头。
牙齿:按照公式计算,应出6~8颗牙齿。乳牙萌出时间最晚不应超过一周岁。如果孩子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就要寻找原因,它可能是由缺钙引起的,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6第6次体检(宝宝18个月时)
1~2岁,体检变为每半年一次。到第6次体检的时候,孩子已经18个月了。
大小便:能够控制自己的大便,在白天也能控制小便,如果尿湿了裤子也会主动示意。
动作发育:能够独立行走,会倒退走,会跑,但有时还会摔倒;能扶着栏杆一级一级上台阶,下台阶时,他就往后爬或用臀部着地坐着下。
视力:此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视力,尽量不让孩子看电视,避免斜视。
听力:会听懂简单的话,并按你的要求做。
血液:孩子须检查血红蛋白,看是否存在贫血情况。
这时候的孩子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引起医生的 蛔虫症:1岁半的孩子,自己能够吃东西、喝水,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容易感染蛔虫症。应查一下大便,看是否有虫卵。
肘部脱位:1岁半的孩子活泼而好动,但其肘关节囊及肘部韧带松弛薄弱,在突然用力牵拉时易造成挠骨头半脱位。家长在给孩子穿衣服时,教训孩子时,应避免过猛的牵拉动作。
7第7次体检(宝宝2周岁时)
动作发育:能走得很稳,还能跑,能够自己单独上下楼梯。能把珠子串起来,会用蜡笔在纸上画圆圈和直线。
大小便:完全能够控制。
牙齿:乳牙20颗已出齐,此时要注意保护牙齿。。
听力:大约掌握了个左右的词汇,会说简单的句子。如果孩子到2岁仍不能流利的说话,医院去做听力筛查。
8第8次体检(宝宝3岁周岁)
动作发育:能随意控制身体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越障碍、走S线等动作,能用剪刀、筷子、勺子,会折纸、捏彩泥。
视力:孩子到3岁时,视力达到0.5,已达到与成人近似的精确程度。此时宝宝应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我国大约3%的儿童发生弱视。孩子自己和家长一般难以发现。
在3岁时如能发现,4岁以前治疗效果最好,5~6岁仍能治疗,12岁以上就不可能治疗。
宝宝体检异常怎么办?
当医生告诉你孩子的生长发育落后甚至有异常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四处求医、不相信,还是积极配合医生?
要知道,帮助孩子赶上正常的脚步,不光依靠医生,还有你们!来看看这几个家庭,你就会理解这个说法。
1号家庭
小小一出生,就成了全家人的焦点。妈妈全职在家带他,还请了个保姆,加上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全部都围着他转。食物精心选择,精心搭配,以保证孩子能够获得全面的营养。
在日常护理上,家长也特别在意,天气一有变化就马上给小小增减衣服。因为心疼孩子,担心孩子磕着、碰着或累着,全家人没事就把孩子抱在怀里,都舍不得让他多走几步路。
在全家人的精心护理下,小小成长得不错。可是1岁去体检的时候,医生却说宝宝的大运动落后了。全家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喂养得那么精心,孩子的饮食精心搭配,营养很全面,身高体重在中等偏上,也没生过什么病,怎么大运动会落后呢?是我们哪儿做得不够精心吗?”
儿保医生的分析
小小的这种情况,完全是家里人的喂养行为造成的,孩子本身的生理发育没有任何问题,就是大运动方面落后,这也是大多数介于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孩子出现得最多的情况。
为什么小小各方面发育都很好,唯独大运动落后了呢?
就是因为家里人对他照顾得过于细致了,连让孩子多走几步都舍不得,经常抱在怀里,无意中就剥夺了孩子大运动发展的机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发育自然就滞后了。
值得重视的是,小小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现在大部分大运动发展落后的孩子都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家长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句话总结
老人都说,孩子不摔几跤就学不会走路。可是现在的家长往往过分呵护孩子,使得孩子连摔跤的机会都没有了。适当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2号家庭
可心妈妈在生产的时候出现过宫内窘迫。不过可心出生后,吃奶、玩耍、睡觉都很正常,生长发育也在正常范围之内。3医院例行体检时,医生却告诉妈妈,可心的一些发育指标有些落后,怀疑有脑瘫的可能。
医生建议可心的家长医院检查,并在家里给孩子做一些训练,以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可心的家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挺正常的,怎么可能怀疑脑瘫?而且前两次体检医生不也没发现问题吗?”于是,爸爸妈妈带医院,检查、咨询,试图证明孩子不是脑瘫。
医院的检查结果都大同小异。爸爸妈妈仍然不接受,又托人找到了相关的权威专家,专家经过仔细检查告诉他们:孩子确实有轻微的脑瘫,如果及早训练,孩子是可以恢复正常的。现在训练还来得及,再晚就不好恢复了。”
儿保医生的分析
在婴儿阶段,孩子发育的可塑性特别强。如果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发现有问题,经过精心护理,就能够把问题的严重性降到最低,甚至可能完全赶上正常孩子。
所以,在例行体检时,如果医生告诉家长,孩子的发育可能有问题,比如有脑瘫的可能,家长最先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每个月定期带孩子去儿保所检查,并在家按照医生、护士教的方法坚持给孩子做训练,越早开始训练,孩子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每个月要定期带孩子到儿保科检测、检查。
但是,孩子出现异常,并不是一次检查就能发现的,需要连续、动态地观察才能发现异常的苗头,这就是为什么医生要求疑似异常或可能正常但发育暂时略有偏离的孩子每个月都要到儿保门诊检查的原因。
但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有的一时无法接受医生的诊断,寄希望于有误诊的可能,于是医院求证,却没有注意给孩子坚持做训练,错过干预的好时机,反而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上面提到的家庭就是这样。万幸的是,他们还没有错过6个月以内脑瘫宝宝治疗的最佳时间。
一句话总结
发现异常,让孩子尽早接受训练,尽可能帮助他回到正常的生长范围内来是最重要的。
3号家庭
嘟嘟妈妈在怀孕期间一切正常,生产时也很顺利,是足月顺产。嘟嘟出生后采用的是母乳喂养,似乎一切都很顺利。
可是在2个月的例行检查时,医生提醒嘟嘟的家长,说孩子的发育有些落后,建议他们每个月都带孩子来体检,并且坚持在家给孩子做训练。嘟嘟妈妈很担心,回去和家里人说了孩子的情况。
嘟嘟的奶奶不以为然:“别听医生的,孩子不是早产,生产的时候也很顺利,而且你怀孕的时候也挺好的,怎么可能有问题?嘟嘟爸爸小时候也这样,现在不也挺好的?医生总爱把事情说得很严重,要像他们说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不正常!”
听了奶奶的话,爸爸妈妈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想在家先观察观察。再去例行体检时,医生再次提醒他们,可爸爸妈妈仍没当回事。孩子快1岁的时候,别的同龄孩子站得都很稳了,有的孩子还会走了,嘟嘟却还要扶着才能站起来,而且还颤颤巍巍的,这时爸爸妈妈才开始着急,觉得孩子确实有些问题。
儿保医生的分析
并不是具有高危因素,宝宝就一定会出现脑瘫等高危情况。但也不是说宝宝没有高危因素,就一定不会出现问题。
上面家庭中的孩子,虽然妈妈从怀孕到生产都很顺利,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不会出现异常情况。如果家长因没看到孩子的异常表现而忽略了医生的诊断,等看到孩子确实有异常的表现了,已经错过了最佳、最及时的治疗时机。那为什么嘟嘟到了会走路的时候才表现出落后来呢?
因为有些重要部位的损伤,早期临床上就没有表现。只有支配运动系统发育达到那个阶段时,才表现出它所控制的部位功能障碍。
这些损伤虽然无法逆转,但人脑的代偿功能是很强的,也就是说受损部位周围发育正常的细胞替代受损细胞的功能,将异常的表现降到最低,而这个代偿开始是需要训练的,而且训练得越早越好,因为脑细胞的“修剪”过程还没有完成,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训练促进正常脑细胞的发育。
一句话总结
可以怀疑或不完全相信医生的诊断结果,但不要耽误了早期训练。因为即使孩子是正常的,做训练对于他来说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