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国际化,斯特拉斯堡,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城市风貌,国际化生活配套,国际化医疗,国际化美食,国际化交通,国际化教育
作者简介
廉思思
先后主持及参与了厦门湖里区东部新城(旧村改造)、武汉国家商业航天基地战略策划、深圳中央科学公园产业综合体、武汉新洲问津新城战略策划、成都仁寿中岗向家产业新城、华夏沈阳铁西战略策划、安徽马鞍山和县产业新城战略策划、西安浐河国家风景路战略策划、武汉琴台文化中心发展战略研究、张坊运动休闲小镇旅游策划等项目。
目录
扫码即送!《技术要点·城市国际化》出版啦
《城市国际化》开更,卷首语先行1.城市国际化的“非标准”答案2.迪拜:城市国际化的极致样板——来自云端的奇迹之城3.新加坡:逐浪全球的“摘金者”4.特拉维夫:梦想中的国际大城5.圣何塞:硅谷“首都”给你一套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的“高阶算法”6.斯特拉斯堡: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7.美因茨:国际城市中的“隐形冠军”8.图卢兹:国际航空制造新城——高端制造业国际化中的城市缩影9.密兰:科学硬核吸引下的国际科学城10.瑞诗凯诗:尘世间的瑜伽圣地11.迈阿密:名媛修炼手册——度假地国际化的三堂课12.福冈:“亚洲大咖”的自我修养——区域国际化的成功样板13.马斯特里赫特:无关风月,关乎生死——边境小城生存指南14.松岛新城:一场精打细算的国际新城实验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
国际会议,是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对城市国际化建设的重要肯定。一方面,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会随国际会议的召开而提升;另一方面,城市国际化提升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从而推动城市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国际会议的这种“飞轮推动力”受到众多国家及其政府的青睐。但是,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国际会议,仅凭一次盛会是难以真正完成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能够为城市国际化提供持续“飞轮推动力”的国际会议发展模式呢?那些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或许就是答案。
如果说传统会议城市好比一个“好客主人”请客吃饭,自掏腰包张罗各种“好酒好菜”迎接全世界的宾客,则无非也就“热闹几天”,只能“露露小脸赚赚小钱”。而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则是坐拥数套房屋资源的“大房东”,发挥“庄家优势”利用国际组织带来的持续性国际会议资源,获得稳定长久的“租金收入”,以此构建的这种“飞轮推动力”才能真正让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已经走向台前,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会议发声。根据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统计数据,年中国以场国际会议位列世界上国家举办国际协会会议数量第八名。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如北京APEC峰会、厦门金砖会晤、杭州G20峰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西安欧亚论坛等高级别的世界会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际会议及活动的主办权也必将更多地交予国内城市手中。未来,国内如杭州、厦门、西安等会议城市不仅要通过国际会议“请客吃饭”,更应当争取国际组织的入驻,实现城市国际化的持续提升。因此,了解这些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的发展模式,对国内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与传统的会议之城有什么不同呢?
一、相比会议之城,“坐庄城市”具有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国际组织,是国家间解决、协调双边及多边重大国际问题的主体。它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具有国际问题的决策权,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国际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际组织所在的城市也会因国际组织的入驻而获得国际地位的提升。如闻名世界的“欧洲首都”——布鲁塞尔,是欧盟总部及其主要机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大型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每年有数千场国际会议在此举办,著名的世界博览会曾先后在此举办四次。
再如,巴黎因其法国首都的地位吸引了国际组织入驻,但同时,国际组织对巴黎的城市地位提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国际商会在巴黎成立,其下属的国际仲裁法庭是全球最高的仲裁机构,巴黎也因此成为解决国际贸易中争议和纠纷的重要城市;年,巴黎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所在地,自此以后,巴黎成为促进世界城市在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以及信息与传播等方面的政策诞生地;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生效,巴黎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讨国际经济、金融及贸易等方面问题的重要决策地……巴黎的名字与这些重要国际组织一同写入历史,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城市”。
二、相比会议之城,“坐庄城市”具有更强的国际化会议产业推动力和经济带动力
由于国际组织的长期入驻,将为城市带来持续不断的会议活动,促进经济的持续繁荣。例如,维也纳是继纽约和日内瓦之后联合国的第三个办公地,是国际外交的中心、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之都,更是著名的国际会议之都。维也纳国际中心拥有20个联合国国际办事处和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重要国际组织均将其总部设于此。
维也纳联合国城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维也纳著名的三大会议中心——奥地利会议中心(AustriaCenterVienna)、维也纳霍夫堡(HofburgVienna)、维也纳展览和会议中心(MesseWienExhibitionCongressCenter),均是维也纳承办国际会议的重要场所。
霍夫堡宫建筑群(Hofburg)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
根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nternationalCongressandConventionAssociation,ICCA)最新公布的数据,年维也纳与巴黎并列“世界举办国际协会会议数量最多的城市”第二名,全年共举办场国际会议①。在经济带动方面,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吸引了大量团队到访并使留宿量再创新高:超过61万参会者(比年增长8%),超过万留宿量(比年增长9%,占整个维也纳留宿量的12%);在全奥地利范围内,维也纳国际会议所带来的利润与年相比增长了约78%,为奥地利GDP贡献了1.万亿欧元(同比增长8%),提供了2.1万个相关工作岗位②。在强劲国际会议的带动下,维也纳航空、住宿服务等支撑产业也实现蓬勃发展。目前,维也纳已与全球超过个城市建立了直飞航线,市内提供各类星级酒店家、客房间③。这种依托国际组织聚集,带动国际会议产业发展,进而强力拉动交通、住宿等相关领域发展的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维也纳这个“坐庄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那么,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呢?
如果说上文提到的巴黎、维也纳、纽约等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组织之都”都与其光鲜的首都身份密不可分,是因其身份而聚集“国际组织”资源,是“锦上添花”的发展逻辑,那么,非首都、非一线的城市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下面要分析的,就是一个“没有硬核首都标签”,纯粹依靠“国际组织”的聚集而逆袭成为“国际城市”的极端案例——法国阿尔萨斯大区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位于法国东北部,是一个蕴含着法德双重文化的城市。由于其位于法、德两国交界之处,在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曾多次交替拥有对其的主权,因此,斯特拉斯堡在语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国和德国的特点,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地。
斯特拉斯堡作为国际组织聚集的“欧洲第二首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在当年的5月5日,比利时、丹麦、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英国和瑞典等10个国家,在伦敦圣詹姆斯宫共同签署了《欧洲委员会法规》,设立欧洲委员会,斯特拉斯堡被选为欧洲委员会的东道主。如今的斯特拉斯堡,已成为非首都身份的三大国际组织城市之一(另外两大国际组织城市为纽约和日内瓦),拥有大约20个欧洲机构,包括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和洲人权法院。它也是仅次于巴黎的法国第二大外交城市,英、德、法、俄等44个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在此均设有大使级常驻代表团,30多个国家在此设有总领馆、领事馆或名誉领事。
位于斯特拉斯堡伊勒河(IlleRiver)畔的欧盟议会大楼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斯特拉斯堡欧盟人权法庭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斯特拉斯堡欧洲委员会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
斯特拉斯堡“坐庄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阶段。
1.第一阶段:提升国际化交通,让“坐庄城市”联通世界
“欧洲第二首都”地位的确立,让斯特拉斯堡成为欧洲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由此带来的,不仅是大量国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还有来自全球的参会者和游客。既然是“坐庄城市”,就不仅要让“人能来”,更要让“人方便地来”。交通是否便利,成为斯特拉斯堡必须优先解决的硬支撑问题。年开通的东部高速铁路与欧洲的高速铁路网相连,让斯特拉斯堡与戴高乐机场(ParisCharlesdeGaulle)及东站火车站(garedel’Est)之间最短旅程时间由原来的5小时缩短至2小时20分钟;莱茵河—罗讷河高速铁路已于年年底通车,从斯特拉斯堡到里昂的旅途时间缩短至3小时。此外,斯特拉斯堡恩茨海姆国际机场(AéroportInternationaldeStrasbourg)还与个城市建立了直飞联系……便利的交通条件,让斯特拉斯堡进一步联通欧洲与世界,便捷地导入国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更反向强化了其“欧洲第二首都”的城市名号。
斯特拉斯堡火车站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2.第二阶段:构建国际化环境,强化“坐庄城市”生活吸引力
国际化城市风貌
斯特拉斯堡被誉为“最不像法国的法国城市”。它城市风貌多样,既像德国又如法国,既古典又国际。斯特拉斯堡分为老城区(大岛“GrandIsland”)、德国区(Neustadt)、新城区(欧洲区“EuropeanDistrict”)、小法兰西(PetiteFrance)四个部分,这些城区通过蜿蜒的伊尔河联系在一起。老城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集中展现了中世纪建筑风貌;德国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日耳曼建筑保留区,保留了自1年起大量由德国兴建的建筑;新城区则因聚集了众多国际组织,成为当代建筑的集中区;最西部的小法兰西,则体现了法国传统建筑的浪漫风情。
斯特拉斯堡老城区(大岛GrandIsland)街景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斯特拉斯堡小法兰西(PetiteFrance)片区的风情木筋屋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斯特拉斯堡欧洲区(EuropeanDistrict)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远眺新旧建筑交融的斯特拉斯堡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
多种风格交融的城市风貌,彰显了斯特拉斯堡这个“坐庄城市”所特有的包容、多元城市气质。这也让来自德、法或其他国家的国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都能在这片土地上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国际化生活配套
斯特拉斯堡约有名国际官员在国际组织及机构工作④。此外,斯特拉斯堡也进驻超过家外资企业(主要来自瑞士、德国和美国),43%的工业岗位由外资公司提供⑤。这些国际组织和企业的工作人员长期驻派在斯特拉斯堡,派驻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他们在斯特拉斯堡是“生活”的逻辑,对城市的需求必然与以天为单位计算的会议城市截然不同。斯特拉斯堡为派驻于此的国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国际化的生活环境及配套,以便利他们在此的生活。
国际化美食。作为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的美食本身就带有法德交融的国际特色。如著名的酸菜(choucroute)、白酒炖肉锅(baeckeoffe)、阿尔萨斯烤饼(tarteflambée)、阿尔萨斯面条(spaetzle),等等。此外,斯特拉斯堡城内拥有数百家餐厅,会聚了一批法国最优秀、最具创造力的厨师,世界各国的美食均能在这里找到,尤其是德式菜馆。而且不同于巴黎等典型的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的大多数餐厅都提供英文菜单服务。丰富的国际化美食选择,让国际人士在此也能尝到他们所熟悉的味道。
国际化文化生活。法语是斯特拉斯堡的官方语言,当地除了法语类电视节目,还接入了欧洲公共文化频道“arte.tv”,提供德语、英语、西班牙语、波兰语、意大利语等其他语言版本的电视节目。此外,斯特拉斯堡还构建了高标准的文化配套设施,运用音乐、艺术等国际通用语言,为生活在此的国际人群提供国际化的高雅精神享受。斯特拉斯堡拥有历史最悠久的爱乐乐团之一——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ThéatreNationaldeStrasbourg,TNS,是除巴黎以外唯一的法国国家剧院)、国家歌剧(OpéraNationalduRhin)及法国第二大图书馆(BibliothèqueNationaleetUniversitaire,BNU),每年举办超过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来自世界各地人群的需要,斯特拉斯堡也因此成为欧洲城市中文化传播的先锋。
斯特拉斯堡歌剧院(OpéraNationalduRhin)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除了以上两方面,斯特拉斯堡还为生活于此的国际人群提供了更深入的国际化配套。
国际化医疗。多数国际组织会给其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如欧洲委员会设有专门的全职医疗团队,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监督并提供初级卫生保健。除此之外,根据法国通用的医疗保健系统(UniverselleMaladie,PUMA),以“稳定和规律”的方式居住在斯特拉斯堡的人均可享受自动医疗保健权利,这一制度也使斯特拉斯堡的其他外籍人士更容易获得医疗服务。
国际化教育。斯特拉斯堡的中小学主要以法语授课。但是,针对那些举家迁移到斯特拉斯堡的国际组织工作人员,这里为其子女提供了国际学校(包括公立、私立两种)。国际学校可以提供除法语之外,如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教育。例如,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双语国际学校(BISS),成为许多欧洲政府工作人员和非洲外交官子女教育的首选。同时,斯特拉斯堡还设立了相关的国际教育咨询机构,如国际学校理事会,为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法国大多数国际学校的详细信息及相关资源;对于那些专门寻找英语学校的学生,法国英语语言学校协会则可以提供美式或英式专项课程的英语教学机构的最新信息。通过教育咨询机构,生活在此的国际人士能够便利地为子女选择到合适的学校。
3.第三阶段:整合国际资源,实现“坐庄城市”能级跃迁
如果说前两阶段是斯特拉斯堡积蓄能量、壮大自身的过程。那么第三阶段,就是这个已经聚集了众多资源(国际组织和国际人才)的城市,发挥“庄家”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能级跃迁的过程。
依托国际组织连年不断的会议与活动,斯特拉斯堡已成为法国第二大国际会议和活动城市。仅欧洲议会每月就举办四次议员会议,同时还有大量相关的国际活动,如地方和地区当局大会、欧洲民主周等。持续不断的会议活动直接推动了斯特拉斯堡国际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议活动为斯特拉斯堡带来大量人流、物流,成就了斯特拉斯堡“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外国资本投资的公司占35%(高于法国23%的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商业的繁荣,斯特拉斯堡更凭借“坐庄城市”的平台优势实现了科技创新的跃升。斯特拉斯堡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科学合作组织入驻,如欧洲科学基金会(EuropeanScienceFoundation,ESF)⑥、国际空间大学(InternationalSpaceUniversity,ISU)⑦、欧洲药典(EuropeanPharmacopoeia)⑧、人类前沿科学计划(HumanFrontierScienceProgram,HFSP)⑨等。这些组织直接拉动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国际研究活动及主要公共实验室的研究活动,包括超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ISIS)、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IGBMC),以及通用汽车实验室的研究。
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deStrasbourg)
图片来源:1/6图片工作室
高密度的国际科研机构,为斯特拉斯堡带来了大量的国际科研人才,有超过名科学家在此从事科研工作,其研究人员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四。斯特拉斯堡成为法国最吸引外国科学家排名第二的城市。斯特拉斯堡也同样受到留学生的青睐。斯特拉斯堡的大学统计数据显示:5.2万名学生中有22%来自法国以外的多个国家。欧洲中心的战略区位,让斯特拉斯堡更易于链接其他重要大学,通过其国际组织构建新基础的研究和教育,并推动大学间的跨境合作计划。
重量级国际科学组织和国际人才的汇聚,为斯特拉斯堡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斯特拉斯堡在药品和生物技术方面的欧洲专利申请量在全法国排名第三,专注于生命健康和生命科学的阿尔萨斯生物谷(Biovalley)地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斯特拉斯堡在汽车领域的个公共研究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以及相关领域的家公司共同支持其未来交通产业集群的发展。科技与创新已经成为支撑这座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斯特拉斯堡不仅是“国际组织之都”,更是“国际科学之城”。
斯特拉斯堡把国际组织这张好牌玩得风生水起,其发展经验或许能给国内的众多会议城市以启发。相比传统会议城市的“一时绚烂”,构建国际组织之都确是一种让城市持久繁荣的发展模式。而斯特拉斯堡这个非首都的“坐庄城市”,更开辟了一条硬核发展路径:吸引国际组织,成为“坐庄城市”是前期的核心发展手段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庄家”优势,将已有的各种国际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为我所用”,最终实现了国际城市价值的高阶兑换。
如今,国内已有城市开始引入国际组织。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杭州已引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亚洲总部等国际机构及组织,也因此举办了相关的国际会议活动。但是,引入国际组织的最终目的不是成为“办很多国际会展的旅游城市”,而是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城市”。
因此,对于如杭州、厦门、西安等会议城市,更要发挥“庄家优势”,通过国际组织资源来提升城市全方位的国际化发展,这才是打造国际组织聚集的“坐庄城市”,推动“飞轮”持续运转的有效途径。参考资料:
①《ICCA发布年国际协会会议排名》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