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隐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
斜视治疗
治疗斜视
斜视性弱视

特级教师说陈兴才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有多

陈兴才,特级教师,致力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探究,执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从我学写议论文以应付高考,到成了学生的老师,教他们写议论文去应付高考,这个时间跨度共有三十年。到了十年前,才渐渐地生出对过去三十年的怀疑和否定,我们写和教的那一套,真的是议论文吗?其显著特征是,内容上凌空蹈虚,多为道德和哲学;表达上,基本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正确的废话的的跑马场。当然也有所谓质量好的,那就是在语言上有些雕琢和美化或是煽情。这样的文字其实不是说理的,所谓议论,徒有表达形式,却没有议论的实质。议论是需要见解和主张的,价值之有无在于“思想”之有无,即使那个“思想”做不到深刻,但总得是一种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会具体分析和论述。

我曾经举例给学生,试图让他们意识到,议论文的本质一点都不神秘但也特点显著:两同学闹不和了,作为他们的共同朋友,如果要去解劝,自然会将他们间的那点事找来分析,谁有错或不妥,或各自有对错,都表现在哪,事情本身如何,各自表达是否在一个频道,换个角度看是否可以理解对方,然后促其反省,给其建议,以求和解,而不会有调解者傻到对那两个同学说一番“天地和谐,万物皆安”“人类友谊是高贵的情感”之类的酸话。不神秘是因为这样的事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而显著特点则是需要针对具体话题并作具体分析。我的经验,如果是这样开始练习写议论文,学生是没理由害怕的。

所谓议论文,其核心是说理,说理的核心则是具体分析。这里说的“具体分析”,指的是具体分析人和事物的能力及过程,把事情分析透,把人分析清楚,是议论和说理的最关键素养。

那么,让学生学会具体分析究竟难不难?既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我们老师的观念和理解没有到位,对议论文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只能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说不难,指的是在认识正确的基础上,明了症结和方向,就提升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作一些设计,见效则并不难。

强调具体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有多重要,看看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现状就可以明了。

我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写作,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作文。后者是“假写作”。为什么说中国式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因为它集中了僵化样式、伪圣表达、言不由衷、空泛无用等坏毛病,是无脑式表达。

高中生写议论文很多是假说理、不讲理、说歪理,学生的习惯和法宝是用事例和名言这些简单的材料枚举来印证观点,注意,是印证而不是分析论证,所以严格来说,他们写的不是议论文、论述文、说理文,而是红头文件的宣讲与阐释,与自己的观点、思想、理解并无多少关系。这个红头文件就是被异化或扭曲成“代圣人立言”的作文命题;又不是真的圣人,而是命题者或评价者脑子里的那种正襟危坐的东西;学生写作就是代证、代注。

但是,在我看来的这个明显的拷问,却远未导致多数人的怀疑:

一是表现于高考命题、模拟考题。命题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道德层面的(如诚信、战胜脆弱、勇于担当、忌浅尝辄止、做事要专一、拒绝平庸、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等),一是玄理哲学抽象思辨层面的(如行与思、行与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点与平面、内因与外因、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等),反正不是学生自己所能体验和思考的,他们的作文就是说大人的话,冒充老师和家长,冒充圣人和哲学家,其实这些话,并非真的有圣哲之品质,不过是略加包装的老生常谈和人生说教。离开了具体情境的这些主旨就是一种正确的废话,你不说别人也知道的大道理,啰嗦起来意义何在?作文命题不是去激发、点燃学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让一群青春的面孔苍老地说教。

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感悟能力,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

不要以为这些命题只是让考试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它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在中学,以考代教是很难消除的现象,于是这样的命题必然入侵了平时教学,结果就是学生无表达欲望和激情,更无真观点真性情。既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又使作文成为学生最无趣和害怕的事。

二是表现于多数教师似乎从没想到过这个问题的存在,长年累月,习惯成自然,不虞有他。在一些场合,有表达的机会,我总要讲讲我们的老套作文与真正写作的距离——写作是承担育人任务的最重要途径啊——但当说起假写作时,不少老师不以为然,他以为然的是多年的应试模式。甚至有特级教师竟然说,我们的写作怎么是假写作呢,又哪里有真写作呢,生活真实与作文真实不是一回事啊,看到特级教师们把“生活真实与文学作品真实不是一回事”的理论用来为僵化腐朽无意义的应试写作辩护,我只能摇头叹息。

参加本省的一次作文大赛命题,本来我想,是作文大赛而不是应考,总要有改观吧。事实上在座的命题“专家”却依然走不出脑子中的“作文”概念。在候选题中,除了有竞赛意味的“蔬菜”、“密码”几道题之外,还需要命一道纯说理文指向的赛题,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套的高考命题样式就一起涌出。我出的一道题是“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吗”,“穿粗布衫的和穿燕尾服的终究要分手”是林贤治在《旷代的忧伤》里就草根诗人惠特曼和一代文豪爱默生之间的交往发生的感慨。林贤治就此评论,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诗歌唱和,还是文学思想和路线,只要阶层存在,它们就很难融和,分手是选择,也是必然。我命制这个题目的用意是,用“具体指向”的命题,避免空言套话,抑制套作和泛滥的小文艺腔,考查思辨素养和具体分析、理性表达的能力;从题材指向上则提供了多领域的可能性,如文学、人际、阶层、情感沟通、影视、作品与读者、生活方式等,而更多是观照“具体的问题+具体地分析”这个说理训练和写作议论文的必然规律。在座的特级教师和专家们多数没意识到这类“具体文”的写作意义,似乎这从不是他们脑子里的议论文形态(其实法国作文题基本都是这类),甚至无视高考作文全国卷近三年已基本走向“问题驱动”的事实(如“怎么看女儿举报爸爸”、“你认为谁更有风采”、“如何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他们的“应有样式”就是代圣人立言的道德命题或以抽象思辨面貌出现的哲学玄思。最后,虽有省教研员力挺,但二人还是势单,这个命题被淘汰(还有另一个理由,协办竞赛的杂志社领导担心这个题目有可能会让学生谈到当时北京的疏解人口问题而触碰红线——本来要为这样的生活触须叫好,却成了畏惧和担心的东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我们的写作为何走向无用与空洞),多数人认可的竟然是“行与至”这个应试味十足的题目。我表达了对这个题目的担心:学生会更多的选择它,因为太符合他们常年被训练的口味;不会有佳作,应试文会大量出现。赛后阅卷,这两点全被我料中。我们的老师被多年的应试作文模式玩残,然后去把学生玩残,并以为存在即合理。

这个现象绝非偶然,诸如下列的高考优秀作文乃至满分作文,常成为师生追捧的样例:

空山新雨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色空灵,王维淡然而吟。

无须刻意追寻什么,新雨后的山景,自是令人沉醉,恰若那历经时光沉淀的名声。

人活一世,于好的名声,“心向往之”本无可厚非,然若刻意追寻而丢失了本我,这“名声”,倒也沦为了生命的负担。

常有感于惠特曼那一句铿锵的“世界上最肮脏的书就是那被删改过的书。”当自诩上流社会的贵族视其“平民的信仰”为“下流、不合时宜”时,惠特曼本可选择为保全名声而修改《草叶集》,然而他拒绝了。他坚定地用那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诗集,对抗着英国文学界的诋毁与排挤,纵然声名狼藉仍不愿屈从。可是,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却无不赞颂着惠特曼的质朴与执著,而当初那些有着良好名声的贵族们,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不知所踪。

当下的名利不过一场镜花水月,崇高的人格却会经历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沉淀而流芳百世,还天地之澄澈,扬赤城之高蹈。

然观今日之芸芸,多不明此理。人们往来于名利场之间,戴着精致的面具,企图以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形象换取他人的点头之赞,以此成就个人所谓“良好”的名声,何其可悲!

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便是巴赫金“众生喧哗的时代”。人们渴望于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然而众声嘈杂,对名声的追求无形中转变成对名利的趋之若鹜,忘却了最初的向往,最终沦为“汲汲于名利”的众生,名声固然求而不得,反倒为自身增添了负累。

总是想起太史公评李广那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刻意追求名声者总不免堕入沽名钓誉的深渊,万劫不复。然而“不追求”亦并非意味为非作歹,任由恶名遗臭万年而心安理得,对“名声”二字的最好态度当为李日华“茶熟者温且自看”的淡然与从容,坚守本心,不迎合世俗,不汲汲于名利,坦然而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隐于辋川,却于“随意”中明载青史,万古流芳。

唯愿你我都能于那“不追求”中,走出自己的云白山青,于后世熠熠生辉,不负此生。

此文是在高考模式下由老师教出来的“优秀”典型:为了蒙分,会尽量雕琢语言,采用文艺化表达。名人事例成为论证的主材料,其实不是论证,最多算印证。连印证也无逻辑可言,惠特曼的作品是与当时的主流创作风格不同,并且坚持,但这与“不追求名声”什么关系?相反,他曾擅自把爱默生对他的私下夸赞不经同意而公开,恰恰是在博名声。“唯唯诺诺的老好人”也是在追求名声?然而作者顾不到这些,貌似文艺的表达,内部是“不讲理”或“说歪理”。说理文要说理,说理要具体分析,然而,作者却是不需要有自己观点,只是换另一种语言把题目的意思重新表达,铺开来说就行。

这种状况几十年不改观,颇让人感到无可奈何,因为群体和惯性的力量巨大。命题和作文评价观成为两只恶手,学生的议论文成为一个怪胎,只为考试而存在。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试图做一些事。正好有家杂志的主编约我写作文评价的专栏,而且是给老师看的,想到或许能给老师们作些“布道”而扭转一些风气,我就欣然受命。于是在一年半中,除了我自己动笔,还约了一批与我同样观感的名师做这个“作文识真”的栏目,一边祛魅,一边去蔽。祛除的“魅”是什么,是假、丑但又打扮得漂亮的东西,本质是恶的,但有魅惑性。比如:在占领道德高点后的高谈阔论、旁征博引、空话连篇,貌似三观正确,而其实是凌空高蹈的无文、无思、无情、无性;在所谓主旨正确的轨道上声情并茂、名人开会、名言荟萃、文采流淌而实际上编造事实、套话泛滥、放弃辨识、不讲逻辑……我们的任务是,揭开这些烂文的化妆,挑开绚烂的红肿,细究它的肌理,它究竟是否优秀,可以树为榜样。在这点上,我们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ouluxieshi.com/mbxxs/206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