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叹息:“学龄前儿童远视是正常的,没有远视家长才该紧张。盲目‘矫正’远视,这是逼着孩子变成近视啊。”
在眼科门诊和视光中心,常常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看眼睛,而且很多都是幼儿园体检查出来的“远视”问题,这让很多家长不淡定了,到底要不要“矫正”或者治疗呢?
什么是远视?
所谓远视眼,是指外界景物的反光经过调节放松的眼球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的一种屈光状态。由于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像是模糊不清的,这会导致远视患者看远看近均不清楚。
轴性远视
今天我们着重要说的就是最常见的轴性远视。
轴性远视是指眼球发育的一个伴随症状,与年龄和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表现为眼球的前后轴比较短,在生长发育中有一定的生理远视,所以轴性远视也被称为生理性远视,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远视。
大部分生下来就是远视眼,因为新生儿的眼轴较短。成年人正常眼轴是24毫米,而新生儿的平均眼轴为17.5毫米。随着年龄增大,眼球变大,眼轴也会逐渐增长,直到20-25岁以后人的眼轴增长过程停止,这时,正常人的眼睛会成为正视眼。
在此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和外界的影响使眼球过早的停止发育,眼球轴长不能达到正视眼的长度,就会形成轴性远视眼。眼轴每短1毫米相当于远视增加3.00D。
既然儿童天生就是远视眼,那么是不是就不用理会,等TA长大就好了,是这样吗?
远视眼的危害
远视眼,眼睛更容易疲劳
原则上,远视眼是看近看远都模糊的。
但低度远视眼,可以通过调节代偿来看清远处,所以身边常常有自诩视力2.0的朋友,其实是远视眼。这类患者,由于看远看近都需要使用调节(正视眼看远时是不需要使用调节的),因此很容易产生视疲劳,严重时甚至会感到头晕目眩。另一方面,他们比正常人更早表现出老花的症状。
远视眼的儿童眼球都小,特别是前后径都较短,由于看远、看近都需要较多的调节,特别在近距离读写时间过久,调节作用就更强烈,孩子会感到看久了,字不清晰,休息一会儿字迹又清晰了。
形成弱视
远视眼患者看近和看远的时候,视网膜黄斑不能够形成清晰的成像,会影响到视觉的发育。如果远视度数过高,或者两眼度数相差过大,大于度以上,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弱视,导致视力下降,视功能异常。
容易形成斜视
由于远视眼的儿童使用调节力大,相对的集合作用也大,因此中高度远视可能导致出现眼睛向内偏斜的外貌,也就是俗称的斗鸡眼。
内斜视会进一步的影响视力,还会影响到双眼单视功能,影响眼睛的外观,进而会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即使是生理性远视,严重时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此时,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
远视一定要“治疗”吗?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视力较弱,其眼轴较短,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3岁的孩子,生理性远视应该在度左右,4~5岁的孩子,远视应该在~度,这种生理性的远视即远视储备,作为“储备粮食”供“损耗”,“保护”他们不患上近视。儿童随着眼轴发育每年递减25度,正常到12岁,还应该有50度远视。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眼轴发育过快,超过了正常值,就会变成近视。
8岁-10岁前的孩子要特别注意“远视储备”,假如他们的远视储备仅剩50度,如果还不改变旧有的不良用眼习惯,估计半年内储备将耗尽,孩子将成为近视眼。如果预先得知远视储备剩余量,通过科学的干预方式控制近视的发展速度,至少可以将近视的发生延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